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智库建设的中国样本:中改院20年提140余份建议(2)

2011年12月01日 01:19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服务时代需求实现自身价值

  代言人民利益、推动中国改革,为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贡献才智,是中改院人的共识,也是中改院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导向。

  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中改院的研究工作走出了象牙塔,真知灼见来源于深入基层的调研结果,来源于对社会脉搏的准确把握。

  从建院开始,中改院就把“三农问题”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当理论界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期限问题展开争论的时候,中改院派出调研团队前往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农村实地考察,面对面听取农民的诉求,形成了“关于深化农村经济改革60条建议报告”,提出“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被决策层采纳,写进《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迟福林介绍说,中改院许多率先提出的政策主张,都受益于实地调研。比如,在调研中发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是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因病返贫现象突出,因此提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公共服务体制”;提出增加农民土地的财产性收入,实现农户土地使用权的长期化、物权化、资本化……

  服务于改革决策和实践,是中改院学术研究的根本目的。他们参与了国家“十二五”改革规划、“十二五”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目标与行动方案制订,为多个国家部委、20多个省市区地方政府提供改革政策咨询。

  中改院十分重视研究成果在媒体和公众中的传播。为凝聚改革智慧,促进改革共识,打造了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中国改革形势分析会、中国改革调查系统等品牌学术交流载体,召开国际性、全国性研讨会190多次,与会国内外著名专家、政府官员累计近4万人次。

  回顾中改院20年成就,迟福林表示“改革研究必须和改革的土壤相结合,才能开花结果;知识分子的个人价值必须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才能得到升华。”

  中改院海南研究所有5名研究人员,所长夏锋30出头,其余成员都是20来岁女孩,2008年来,却承担了海南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西沙群岛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海南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国际旅游岛政策需求与体制安排》、《海南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海南海洋产业发展与体制政策创新》、《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海南省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海南地方性商业银行研究》等政策咨询报告,显示了令人惊叹的团队能力。

  海南省代省长蒋定之赞誉中改院说:“小机构贡献大智慧、软科学创造硬实力。”

  以创新精神探索中国智库建设之路

  中改院在成立之初被定为正厅级事业单位,有30个财政事业编制,但仅过半年,中改院就向海南省政府提出“事业机构企业化管理”的改革方案,主动退出财政事业编制,吸收政府机构、国内大企业为股东,转型为中国第一家非盈利性股份制研究机构,走上自主研究、自担风险、自求发展之路。2009年,中改院又获得中编办批准,成为公益性非营利事业法人,保证了在官方背景下发挥独立研究作用。

  铁交椅、铁饭碗没了,却换来中改院的机构、研究、人事独立,遵循中央对改革的总体部署,客观地开展改革研究,形成智库发展的体制优势。

  经过多年探索,他们创造了小机构、大网络、国际化的研究运行机制。小机构,就是中改院机构和人员少而精,长期以来,中改院工作人员保持在50多人;大网络和国际化,就是向国内外专家开放研究平台,站在国际视野研究改革问题。目前,中改院建立了30多名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和3830专家学者组成的网络专家队伍,参与中改院具体的课题研究,迄今参与中改院改革研究工作的国外专家学者共有2000多人,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著名学者、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指出,中改院小机构、大网络、国际化的研究体制,使之事实上成为我国改革政策研究的组织者。

  当前,我国现代智库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多方面与我国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存在巨大的差距,并且相关的制度安排,滞后于对智库的需求。中改院的智库建设探索,超前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程,客观地说,不是没有风险、不是没有困惑、不是没有压力,但他们敢于承担风险,愿意忍受寂寞、遭受怀疑、甚至饱受委屈。

  建院之初,中改院即倡导刻苦工作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并在一批批中改院人中弘扬光大,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推动力和引导力。20年来,正是中改院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共同思想、意识和精神,不断推动中改院为改革而工作,为改革先改变自身。

  迟福林认为,在改革中中改院人牺牲了个人地位和名利,但独立的社会化研究管理体制,使中改院能够公正、客观地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记者 周正平 海口报道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