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基层干群关系呈“信任缺失” 干部不能只追求政绩

2011年12月22日 07:23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在做好群众工作、和谐干群关系上,至关重要。“舟水关系”、“鱼水关系”,是我们在群众工作中的坚定共识。但也有少数地方,干群之间呈现“油水关系”甚至对立状况。面对复杂的发展环境和利益考验,基层干部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定位自己的角色?面对深刻变化的时代和社会,如何从“鱼水关系”再出发,找到新形势下基层干群工作的普遍规律?

  本期访谈邀请的两位嘉宾,一位是江苏沭阳县委书记蒋建明,一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单光鼐。前者曾因严格的招商引资举措、联系群众的“网上会客厅”等备受关注;后者长期从事群体性事件研究,对于基层干群关系有深入独到的见解。

  此篇访谈也是本次特别策划的最后一篇,但聚焦基层治理、加强创新管理,将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重点话题。

  ——编者

  基层干部如何对待“少数人”?

  群众工作的压力情境

  ●需要克服“绝大多数”的思想误区,不让1%的疏忽破坏99%的努力

  ●面对具体矛盾冲突时,基层干部不能“站在GDP一方”

  本报评论部:很多像沭阳这样的县市,都正在经历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利益、公共利益交织,短期利益、长期利益并存,基层干部协调利益的压力更大了。比如,一户人家不愿搬迁,就算是国家重点工程也没法开工。基层干部在工作中,面对的不是抽象的群众,而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诉求的个人。应该如何把握这种抽象与具体、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蒋建明:的确,人的工作最难做。要看到,群众诉求的表达,大部分时候是合理的。有时候为了引起重视而有所夸大,也可以理解。实践中,需要克服的是“绝大多数”的思想误区。沭阳有183万人口,1%也有1.8万。我们既要让99%的群众满意,也要让1%的群众满意,决不让1%的疏忽破坏了99%的努力。

  少数提出过分要求的群众,也是理性人、经济人和可以团结教育的对象,用说服教育、耐心疏导的办法解决人民群众内部矛盾,杜绝简单粗暴、动辄强攻,才能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也才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权益被保障、心情更舒畅,从而自觉接受管理、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

  单光鼐:少数人的诉求确实不能忽视。少数和多数是相对的。一个群体在总人口中或许并不是多数,但因背景、遭遇相似,很有可能就成为“命运共同体”,产生共同的诉求,聚集起来,就变成了多数。比如拆迁户、代课教师、复员军人等。如果辖区内存在这样一个同质性群体,更应谨慎从事。比如,浙江织里全镇人口约30万,其中外来人口就有20万人,形成了一个“大比例人群”,这就需要通过对话、协商等多种方式,了解他们的诉求,制定相应政策。

  本报评论部:沭阳大力招商引资的各种举措,曾引来舆论的广泛关注,比如完不成招商引资任务就变成“代理干部”等。应该说,这也给了各级干部以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的基层干部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

  蒋建明:基层干部最大的压力,是发展的压力。就我个人而言,觉得最急迫也最困难的,就是经济如何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有压力是好事,有压力才有动力。

  在这样的压力下,要处理好“收紧”和“松绑”的关系。对领导干部的要求要收紧,否则就可能产生“简单粗暴”。另一方面,在严守党纪法规的基础上,对于地方的发展,也要松绑。多给地方创新的空间,形成创新的氛围。应该要求领导干部“不能干什么”,但尽量不要规定“只能干什么”。

  单光鼐:在发展的问题上,干部和群众是有共识的,问题在于怎么发展,发展起来的成果如何更好地分配和共享。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财权上移、事权下移,“分级包干、分灶吃饭”。一些县,尤其是中西部县财政紧张,一些乡镇负债较多。有句顺口溜,用“富丽堂皇”、“喜气洋洋”、“勉勉强强”、“哭爹喊娘”等词形容各级财政的境况,虽然极端,也从某个侧面反映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地方干部发展压力大,也源于这种财权事权的不一致。因此,很多基层政府一心抓经济、抓发展,把公共服务、改善民生放在次要地位,或者认为只要发展了这些问题自然能解决。所以,面对具体矛盾冲突时,少数基层干部往往会“站在GDP一方”,本应成为裁判员,却屁股坐在了老板一边,最终使群众的矛头从针对企业转到了针对地方政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