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成功发射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侧记

2016年04月06日 11: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北京时间4月6日1时38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卫星,将利用中国成熟的返回式卫星技术,在轨道上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完成19项科学实验。其中,卫星的回收舱将在轨飞行若干天后返回地球。中新社记者 张素 摄  


视频:实践十号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社甘肃酒泉4月6日电 题:十年磨“十号”——中国成功发射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侧记

  中新社记者 张素

  6日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春寒料峭。一颗“新星”搭乘一支“利箭”呼啸而去。

  接下来的半个月,“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好比一所“流动实验室”,将在距离地球数百千米外的高空边飞行、边实验。

  火箭腾空的刹那,“实践十号”卫星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心绪难平。为这一刻,他等了近10年。

  以1971年3月成功发射的“实践一号”为开端,中国的“实践”系列卫星次第冲天、阵容强大。但在“实践十号”以前,“实践十一号”“实践十二号”均已登台亮相。

  “我们为‘实践十号’准备了10年。”胡文瑞说,“实践十号”的总体负责者一度更换。最终,科学家们从200余项科学申请里遴选出19个科学实验载荷,等待去太空“实践”。

  同样等待了10年的,还有卫星系统及卫星平台的研制者,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的专家。

  “我们已有10年没有把返回式卫星送上太空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究员、“实践十号”工程总设计师唐伯昶慨叹。

  唐伯昶说,返回式卫星曾是开创中国航天遥感事业先河的“功勋星”。在空间信息技术还不太发达的时候,必须采用“相机上天拍照、返回获取资料”的方式。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他们累计研制了涵盖普查、摄影测绘、详查及空间育种等方面的6型24颗卫星。

  随着中国在天地间建起“信息高速路”,返回式卫星发展式微。最近一次发射是2006年时的“实践八号”。

  “十年磨一剑”。唐伯昶兴致勃勃地说起“实践十号”的创新点,比如采用小发动机作为推进系统的推力器,改用国际接轨的数据管理系统,增设流体回路控温技术,使温度在700摄氏度的控件材料实验设备与温度仅有36摄氏度左右的生命科学实验设备“和谐共处”。

  他们说,返回式卫星成为空间科学目标赖以实现的平台,依托空间科学目标,返回式卫星“焕发新春”。

  如今,“实践十号”顺利入轨,科学实验“好戏连台”,一批科研成果或将由此产生。十余天后,回收舱段将携带部分实验样品重返地球,着陆场预定区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那片广袤的土地,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而闻名。

  “实践十号”将研究并揭示微重力和空间辐射条件下的物质运动及生命运动规律。此前,中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已在浩渺宇宙捕捉高能粒子。此后,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和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将在2016年陆续出发。

  中国的空间科学卫星,与不断突破的航天技术,正在九霄云外共同谱写“航天强国梦”。(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