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中国“80后”科学家的第二次南极科考之旅

2016年04月23日 17: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资料图:中国南极中山站 中新社发 王刚毅 摄  

  中新社兰州4月23日电 题:中国“80后”科学家的第二次南极科考之旅

  中新社记者 南如卓玛

  “今晚必是难忘一夜,时隔三年,又回到熟悉的地方,在发电机的轰鸣声中悄然入睡。窗帘遮住南极极昼的阳光,进入‘虚拟夜晚’入眠,南极生活如此虚幻又是如此的真实。”中科院寒旱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80后”科学家李传金在出发后的第35天日记里写道。那时,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已航行了一个月。

  这是李传金二度赴南极。两日后,他和队友们出发赴1250公里以外的昆仑站,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工作了二十天左右。离开中山站后也就告别了晕船的日子,喝过壮行酒,科考队开着卡特车、拖动着集装箱改造的生活间,在一片白雪茫茫中前行。“太阳永远不落,有时候天地一片混沌,出现白化天,我们就安营扎寨休整。”

  4月中旬,结束历时158天的南极科考之旅,李传金回到兰州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介绍,此次他带回12箱、500公斤重的南极表层雪和浅雪芯以研究南极不同纬度间的气候环境。同时,与队员们钻取了351.5米冰芯,成功创造了中国单次南极考察季总进尺新纪录。

  至此,中国深冰芯钻探总深度达到654.5米。“深冰芯记录了过去4至5万年以来的地球气候环境演化信息,对后期开展南极科研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李传金说。

  长达五个多月的南极之旅,生活工作用水都来源于油料燃烧化雪取水。为省油料,科学家统一剃成光头。“经过赤道时最热闹,海面上风平浪静,队员们在甲板上举行拔河比赛,以这种仪式告别北半球”。

  为使旅途不显单调,科学家们还组织唱歌、打乒乓球、投篮、喝啤酒等比赛。队员们互为老师、学生,在甲板上轮番讲科研历史、健康常识等等知识,大家称之为“南极大学”。遇到风浪大的那几日,“南极大学”都会停课,大家就打扑克、聊天,或睡觉。

  一路上,李传金都有采样任务。此次,他还顺利在南极天文观测项目上安装风光互补发电装置,首次实现了不间断监测,使更多南极天文数据持续传回国内供研究。

  和过去一样,科考队每次都会开展中山站和昆仑站垃圾整理回运等工作。李传金和队友们用卡特车从昆仑站拖到中山站用15天。返回时,他们又车载油料等物资,用于昆仑站机场修建,为固定翼飞机起降做准备。

  2016年1月9日,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成功飞越昆仑站,搭载的多套科学设备也获得了具有重大价值的科学数据。

  据安排,第32次南极科考,使中国首次使用的固定翼飞机降落在昆仑站,但由于特殊天气原因最终未能如愿。“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将有望实现飞机转运队员和物资,那会节省近一个月的考察时间”。李传金说。

  “去南极最大的危险是冰雪裂缝,有时雪层覆盖难以发现,掉进去就没命了”。李传金说,在天气多变的极寒之地,每日工作8小时,零下50多度、常常遭遇暴风雪,辛苦程度难以想象,但这是科研人的使命,也是光荣。(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