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汶川地震八周年:灾难中成长的力量

2016年05月12日 21: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汶川地震八周年 成都举行地震综合应急演练。张浪 摄  

  中新社成都5月12日电 (记者 胡敏)“现在只要遇到地震,很多民众可以根据震感的强弱,持续的时间,来辨别震级的强度。”12日,在成都市2016年地震应急综合演练上,从事防震减灾工作的李伟谈到了民众减灾防灾意识最直观的变化。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8年。8年来,人们在走出地震阴影的同时,也收获由灾难而生的减灾防灾智慧和力量。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此后每年的这个日子,四川省及成都市都会组织人员进行大规模地震应急演练,模拟指挥、救援、后勤保障等,涉及的场所涵盖了社区、学校、医院等。

  当天,成都市地震应急综合演练指挥部里,聚集11个部门的负责人。14时28分,随着警报声拉响,各部门投入到了演练中。在演练现场学生、社区居民有序疏散,救援人员迅速集合到位,展开“营救”。在演练表上,每一项科目都是按分钟逐次进行。

  “灾难真正发生时,每一秒钟都是宝贵的。”李伟是成都市防震减灾局应急处处长,从事防震减灾工作将近20年。他说,现在演练时指挥员已不像以前拿着话筒在现场喊,而是通过实时采集的视频、语音等信号,在指挥部中有序指挥。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顾林生看来,当前中国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立体应急救援体系。

  顾林生说,未来要让减灾防灾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这其中对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要。

  中国自设立防灾减灾日后,相应的课程也进入许多中小学的课堂。一个月前,中新社记者走访雅安市芦山县芦阳镇第二小学时发现,学生们的课程表上多了一门“减灾课”。

  “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学校的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过去小小地震,大家惊慌失措,现在镇定如常。”顾林生说。

  8年来,除应急体系建设、学校教育外,中国在减灾防灾技术层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008年我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物理研究工作,看到汶川地震的新闻画面时,我就下定决心回国研发地震预警设备。”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于2008年回国,2010年研发出第一台地震预警传感器,如今该所的预警系统已经出口到海地、尼泊尔等国家。

  在王暾看来,过去8年,中国减灾防灾水平是每天进一小步,最终迈出了一大步。(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