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绿色减贫发展报告:水土保持治理区收入更高

2018年07月31日 19: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7月31日电 (记者 马海燕)北京师范大学与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31日在北京联合发布《中国绿色减贫发展报告(2017)》。报告指出,全国水土保持治理区人均纯收入普遍比未治理区高出30%至50%,解决了2000多万山区民众的生计问题,有1.5亿民众直接受益。

  报告指出,中国在实践中探索和形成了环境友好产业发展、贫困人口参与生态保护建设和维护、生态补偿和移民等生态扶贫方式。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青海三江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近十年来,过去的水土流失区已建成上百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示范区,培育了一大批水土保持产业基地。

  在生态修复建设过程中,各地探索和总结了生态环境改善与扶贫协同推进的扶贫方式,主要包括:在生态治理中建设基本农田、组织动员贫困人口参与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结合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舍饲圈养和设施农业,大力发展具有经济效益的生态林业产业。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扶贫实践,如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也成为绿色减贫新途径。“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对22个省(区、市)约1400个县(市、区)9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共安排各类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约6000亿元人民币。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表示,绿色生态是贫困地区最宝贵的资源、最核心的竞争力,要想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关键在于要赋予绿色资源更长远的意义和价值。未来的绿色减贫应调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统筹开发与保护,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多元化的利益共享机制,引导企业通过创新技术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发展效益,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完)

【编辑:张燕玲】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