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集聚爱国奉献优秀人才

2018年08月07日 10:2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 

  集聚爱国奉献优秀人才(学习贯彻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上强调,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集聚爱国奉献优秀人才。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是造就人才成长的沃土,也是调动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根本。要努力构建以“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构建爱国奉献、主动担当、刻苦钻研、学高身正、又红又专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师资保障;改进人才培养方法,顺应人才成长规律,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通过切实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

  改进人才评价机制。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建立分类评价体系,改变“一刀切”的人才评价模式,对不同人才实行差别化评价;强化品德评价,加强对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和从业操守的评价考核,建立以德才兼备为旨归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标准,以实际能力和业绩贡献为衡量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突出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通过全面改进人才评价机制,真正把“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思想落到实处。

  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体制界限,打破户籍、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让人才能够在不同行业和所有制之间有序畅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城乡和区域间人才流动的统筹协调和指导,避免人才无序竞争,加剧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通过设立“西部人才基金”等创新举措,鼓励引导人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坚持“引育并重”,既要“引好用好”引进人才,加强对他们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让这些优秀人才爱岗敬业、为国奉献,又要努力做好现有人才的培育工作,尤其是要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营造氛围,最终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工作目标。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大人才投入,建立健全“以激励成才为导向”的多元化人才发展投入机制,优先向科技创新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领域倾斜,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高技能、紧缺型人才的培养;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完善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的激励办法。在高新技术领域要探索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机制,在人才入股、技术入股以及税收方面制定专门政策;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人才绩效考核体系,落实“多劳者多得、优劳者优酬”的绩效分配体系。通过灵活多样的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人才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源泉。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越渴求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让我们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在知识分子和广大青年学子中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

李言荣

李言荣

【编辑:赵一凡】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