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月十余年,“嫦娥”收获多

2018年12月09日 02:52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 

  探月十余年,“嫦娥”收获多

  在嫦娥四号成功发射之际,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的探月之路。作为继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三个里程碑,探月工程于2004年正式启动,此前已顺利完成嫦娥一号、二号、三号任务。这些探月任务成效如何?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主任邹永廖。

  2007年,嫦娥一号实现绕月探测,千年奔月梦想成真。由于是首次进行探月,嫦娥一号优先考虑了对月球全球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探测和研究。“其最有特色的成果之一就是开创了‘月亮微波’的先河,即利用微波辐射计,获取全月面月壤中的微波信息,这是中国首次进行此类科学探测。”邹永廖说,通过探测数据的研究,科学家获取了很多重要的科学信息,如月壤微波亮温分布特征,诠译了月壤微波热辐射特性,发现了月球两极微波热辐射异常等,以及反演出月壤的介电常数,计算出月壤密度,最后得出了月壤在月球的厚度分布,进而估算出月壤中一些资源分布,比如稀有气体特别是氦-3资源。

  2010年,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嫦娥二号的轨道高度从200公里降到100公里,探测精度大幅提高,获得国际最高的7米分辨率全月图。而且还降轨到15公里,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了分辨率约1米的成像探测。在对月球探测的基础上,嫦娥二号还实现了对图塔蒂斯小行星的首次探测,获取了近距离的精度较高的影像数据,并对该小行星的轨道、形状大小、形貌、撞击坑等开展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该小行星是一颗具有碎石堆构成的密近双小行星的观点。“这是嫦娥二号最有特色的科研成果。”邹永廖认为。

  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落月并开展月面巡视勘察,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全面实现,嫦娥三号着陆器成了在月球表面工作时间最长的人造航天器。2014年,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圆满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关键技术,对我国月球及深空探测乃至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探月工程的推进,“嫦娥”的收获也越来越多。邹永廖介绍,嫦娥三号的科学成果很丰富。在对天观测研究方面,嫦娥三号利用月基光学望远镜的巡天观测和研究,发现了由物质交流形成的半相接双星、由五颗恒星组成的特殊聚星系统等;在对地观测研究方面,利用极紫外相机成像观测,首次在月球上实现对地球等离子体层大视野、定点的极紫外观测和研究,发现了地球等离子体层边界在亚暴影响下发生凸起,揭示了亚暴期间地球等离子体层动态演化过程;在月面巡视就位探测研究方面,发现了一种新的岩石类型,以及该区域曾经至少发生过三次玄武岩喷发事件,进而提出了嫦娥三号着陆区火山作用历史的新的理论模型,对研究月球演化历史等有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嫦娥一、二、三号任务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很多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利用嫦娥一、二、三号科学数据产出了超过1500篇学术论文。”邹永廖说。

  根据部署,我国探月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探月步伐还不能停,也不会停,嫦娥四号接住下一个“接力棒”。它将开展月球背面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份和月表浅层结构,以及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的探测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月球,开展载人登月等未来探月工作做好准备。

  邹永廖还道出了科学家们共同的心声:希望嫦娥四号的工作时间越长越好,获取的科学数据越多越好、质量越高越好,这样可以实现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在月球科学上诞生更多由中国探月数据研究取得的新发现、新理论、新学说。

   (本报记者 陈海波)

【编辑:陈海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