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归帮扶贫困地区发展获实效 与脱贫攻坚一路同行

2019年02月16日 03:3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 

  海归帮扶贫困地区发展取得实效——

  脱贫攻坚 一路同行

  走过泥泞的山路,迈进陡峭的大山,到需要帮助的地方去,到需要帮助的人身边去。

  很多海归在接受采访时,都谈到融入自己血脉的“乡土情结”。他们深入考察、细致调研,把先进的产业技术送到贫困地区,为解决当地就业难题、帮助更多人增收致富做出了贡献。

  海归扶贫,一直在进行。致富路上,海归身影越来越多。

  “输血”变“造血”车间扶老乡

  今年春节,美国史迪威国际战略咨询集团总裁李曦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国西部温暖而特别的新春祝福,信息发送人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北寨镇党委书记张海波。去年,李曦等40余名海归参与了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组织的扶贫行动,他们来到了距北京1600多公里之外的北寨镇,帮助当地建成了扶贫车间、光伏农场等产业项目,为渭源脱贫攻坚注入了活力。“春节里收到了数不清的拜年信息,但我对这一条的印象特别深刻。”李曦笑着说。

  19年前,还在美国工作的李曦就开始参与相关扶贫工作,2007年回国后,从关爱贫困大学生到帮助重病儿童家庭,他的身影频繁活跃在公益事业中。

  位于渭源县东北部的北寨镇,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是典型的北部干旱山区。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等因素制约,全镇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贫困程度较深,属市级深度贫困乡镇,13个村均为建档立卡贫困村。李曦记得,当时正值中秋佳节,扶贫团队一行人驶过一条条尘土飞扬的盘山弯道,不仅带去了资金和技术,也为当地村民送去了真诚的节日祝福。

  镇上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妇女的工作问题如何解决?实地考察后,李曦团队决定在北寨镇建造手工编织扶贫车间,为当地数十名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在占地80多平方米的车间内,设有编织室、培训室和展览室,培训室内配备了电脑、桌椅,可以供20人同时进行培训学习。“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变“输血”为“造血”,为北寨镇拓展了就业扶贫路径。

  手编草帽、串珠,这些特色手工制品从这里走向市场,李曦欣慰地告诉本报记者,现如今在扶贫车间工作的妇女月收入能达到2700元到3500元,而在此之前,这些妇女的月收入只有七八百元。“除了帮助留守妇女,我们还在当地打了一口高山蔬菜灌溉井,以解决农业灌溉用水不足的问题。”李曦说。

  近20年的公益路走来,李曦愈发感到公益是“自然而然应该去做的事情”。“回报社会是我们海归企业家的责任,坚持做公益就是守住一颗‘平常心’。觉得应该去做,就要努力把它做好,尽到自己的责任”。李曦说。

  苍蝇乱飞,气味难闻。在北寨镇,当地旱厕卫生条件的恶劣深深地刺痛了李曦等扶贫团队一行人,“尽管去之前我们对北寨镇的环境有心理准备,但村里卫生条件的恶劣仍令人震惊,尤其是厕所,这也影响了整个村子的卫生状况。”卫生条件差,村民的疾病防控也受到影响,李曦等人决定搞一次“厕所革命”,花费6万多元为村民进行水厕改造。

  谈及改造后的农村水厕,李曦说,能得到村民的“点赞”让他心里很满足,“有村民告诉我们,‘卫生条件好了,我们的生活品质也提高了不少’。有这句话就够了”。

  依当地实际 创特色品牌

  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恶劣的气候环境,使得甘肃多地“年年种粮不见粮”,但却极适合马铃薯的种植。顺应自然规律,发展特色农业,全力推进马铃薯种植业发展,形成集种植、科研、销售一体化的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格局,也让渭源县有了“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的称号。定西市更是打造起了“中国薯都”,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三分之一都来自马铃薯产业。

  着眼于当地特色农业,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海归王胜地决定与北寨镇签署马铃薯切片加工合作协议,累计投入资金30余万元建设马铃薯扶贫车间,他所创建的纸尿裤公司“爸爸的选择”负责提供加工设备。

  让马铃薯变成薯片,用口感“征服”消费者。王胜地介绍说,有了专业的薯片加工设备,能解决当地一部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规模化的车间运作和马铃薯深加工也可以逐渐帮助加工厂步入正轨。

  因地制宜,培育孵化新型农业科技型产业。上海昱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CEO尤逢尧想到了微生物液开发,他计划通过前沿生物技术帮助渭源建立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建立生物营养液加工厂,为马铃薯育种提供培育液,为恶劣土壤环境下的种植提供滴灌液。同时,发挥渭源独特的中草药优势,建立以销带产的电子商务平台,将渭源的产品销售到“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中。

  “用科技改变贫困地区的产业状况”,尤逢尧告诉记者,他曾前往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考察当地草畜产业的发展情况,到达硝河乡关庄村时,遇到了正蹲在村头吃玉米的孩子,“我走上前去,跟孩子说‘给我吃一口’,孩子想也没想就把玉米棒塞到我嘴里。他才五六岁,非常懂事。”尤逢尧无法忘记贫困村的情况,无法忘记那里懂事的孩子,进一步坚定了要帮助当地发展农业科技型产业的决心。“产业振兴也能够带动这里教育的发展,帮助孩子们拔掉穷根。”尤逢尧说。

  在甘肃省最南端,距离县城100多公里的范坝镇交通闭塞,野生核桃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在王胜地的扶贫团队到来之前,手剥核桃,是范坝镇村民李大伯习以为常的营生。村里多数是留守老人,由于缺乏剥皮设备,剥核桃全靠人工,而自然晾晒不仅周期过长,也影响了核桃的质量。王胜地团队决定向当地村民捐赠核桃剥皮机和烘干机,提高核桃质量,并建设了统一加工车间,提升核桃产业链整体效率。

  解决了加工难题之后,王胜地团队又帮助当地村民收购了大量滞销核桃,并结合当地特色重新进行外观设计,“文县核桃2.0版”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我们扶贫是以点带面,”王胜地说,“不仅仅是一个核桃、一个土豆,更要打通后面的整条渠道,让更多村民感受到实惠。”小核桃背后有大生意。今年,王胜地团队决心进一步打造“文县核桃品牌”,深耕产业链。

  互联网+AI 赋能基层诊疗

  在安徽省旌德县,会看病的机器人“入驻”村子早已不是新鲜事。有村民感慨道,“有了这个机器人,等于给我们送来一个会看病的医生”。

  旌德,地处皖南山区,人口少、居住分散,医疗资源不足,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医技人员严重匮乏,这也成为旌德县健康脱贫工作中的难点。经过深入调研,2017年9月,旌德县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科医生助手机器人试点项目,用智慧医疗解决基层缺医的问题。很快,40个全科医生助手机器人进入旌德,这让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余中既骄傲又兴奋,这批“会看病”的小机器人,正是来自他所创立的经纶世纪医疗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白色的小型机器人体格不大,宽、高约30厘米,由触摸屏、摄像头、便于远程操控视频摄像和通话的旋转底座组成,重量仅1公斤左右。机器人存储着村民健康档案,点开后会出现智能监测、基本诊疗、慢病管理等菜单,还有中西医诊疗等子功能菜单,宛如一个全科医生。通过机器人,村医可以与县医院取得联系,而县医院内的机器人下联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向上还能利用远程会诊系统与省立医院相联。在远程会诊系统的帮助下,村里的疑难杂症也就有了更多解决办法。除此之外,机器人还内置了中医专家诊疗系统,汇集国家级知名中医的临床经验,通过云计算技术和后台知识库运营管理系统,对200多种临床病种进行施治。

  自2010年回国创业至今,余中团队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机器人,正在成为偏远地区发展基层诊疗进程中的坚实助力。“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医药卫生、医疗发展相融合,是非常热门的领域”,余中告诉本报记者,“新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我们也在基层医疗的试点中不断打磨优化产品功能,探索‘智慧医疗’+‘健康扶贫’的新路径。”

  余中谈到,人工智能机器人是村医的助手,能够帮助村医提升诊疗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不仅如此,优先用于贫困村,可以对贫困人口的健康实现精细化管理,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截至2018年9月,旌德县已实现县域医疗机构助手机器人全覆盖,极大地满足了村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

【编辑:王思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