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名片趣谈

2016年05月30日 16: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古往今来,社交场合名片随身,总少不了。

  尤其是职场菜鸟,初出茅庐,籍籍无名,唯有借助名片,介绍自己,开拓联络网。

  拿出名片夹子整理,各式各样名片纷呈;有的名片主人仅一面之缘;有的职衔,三五年换了六七次,已分不清哪张是最新的;诸如此类,唯有淘而汰之。

  听闻古时的名片,跟名帖一样有分量,因为,唯有有头有脸的大人物,才有条件印制名片。

  时代变迁,名片已广为交际应酬之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片,白底黑字,纯属“自我介绍”:姓名、职衔、服务单位、单位地址以及联络电话;端庄简洁,一目了然。

  80年代的名片,五彩缤纷,纸张素质提高,外加玉照一张。名片内容讲究噱头,添了一些头衔,例如:社会地位,荣获的各类奖项、勋章、奖状、文凭;或是不知所云的一连串英文字母等等。

  见过的名片中,最“夸张”的是一位早年国外归来的名画家,名片舒展开来,竟然有十多页,除了四处当顾问,还是基层领导人,奖项几乎包含了26个英文字母。如此“压力”大的名片,专访了一次也不可能再见,丢之不足惜!

  这类名片,跟最近掀起茶杯里风波的“你知道我是谁?”事件,颇有异曲同工之处。要不然便是“让我告诉你我是谁!”而持片之人,亦大有:“你知道我认识谁”之意!

  刚入行时,报社给了两盒黑白名片,每盒100张,发现有些同事吝于派名片,名片盒原封未动。勤于派名片的多数是财经、社团、医药等普通新闻以及政治采访线上的记者。法庭和意外组记者似乎不太爱派名片,“报忧不报喜”,人家避之则吉,还要收你的名片干吗?

  我认为,派出去的名片,哪怕只有一张有回应,便是“搭线”成功,多了一个新闻来源的“爆料者”。我收的名片不少,因为,在新闻淡季时,一张“恰是时候”的名片,是独家新闻的“救星”。

  现今的名片,电邮网址取代了传呼机拨号以及手机号码;电子名片的出现,纸制名片“寿寝正终”的日子看来不远矣!

  十多年前调任“幕后”的编辑工作时,交际活动相应减少,名片冷落抽屉已久。退休以后,反而在一些场合,经常有朋友要索取名片。新知情有可原,旧雨此举却有点费解。

  即将出远门,朋友鼓励印名片,棘手的是“简介”:资深退休媒体人?退休报人?自由撰稿人?专栏作者?

  “安哥,你是‘吃’的还是‘包’的?”

  眼前小贩这句话,如晨钟暮鼓,当头棒喝:知道我是谁,那又如何!

  我如梦初醒,兴高采烈的回答:“我要‘包吃’,打包1号,再吃2号!” (摘编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作者:何盈)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