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湾经济日报:台湾应加强天灾应变 建构防治网络

2016年06月07日 16: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6月3日中午,台湾桃园机场内,乘客扇扇子降温。桃园机场及周边2日遭遇强降雨,造成机场严重淹水,供电系统一度受到严重影响。截至3日中午,机场恢复约80%的供电。因空调系统仍未完全正常运转,机场内闷热,不少乘客扇扇子降温。 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中新网6月7日电 台湾《经济日报》7日发表社论《天灾应变 快建构防治救灾网络》称,有鉴于过往遭致的各大天然灾害,台湾应建立完整灾害防救网络,深入盘点目前岛内防救灾体系缺口与未来重点技术发展趋势,进而掌握当前岛内灾防技术的核心能耐,强化全民灾防意识,朝向成为全球具影响力之经验与技术输出之先导地区而努力。

  文章摘编如下:

  夏季气温飙高,才进入6月,台北就观测到38.7度的高温,这不仅是台北今年的新高温,更是台北观测站自1897年设站以来6月的最高温,打破百年纪录。也因为高温,用电量大增,供电状况亮起“红灯”,更差点亮起代表限电准备的“黑灯”,而才隔一天,桃园就豪雨不断,国际机场更发生30多年来最严重的淹水灾情,导致停电、航班大乱,不仅台湾形象大伤,机场停摆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计算。

  基本上,由于气候变迁所造成的极端气候变化,未来只会更为频繁,而其造成的损失也将更为巨大。根据研究机构的分析,气候变迁对世界所造成的冲击持续增加,尤其是水、旱灾。未来若全球均温持续上升,每年可能增加300万受淹水之苦的居民;中纬区以及低纬半干燥区的干旱将变得明显,森林火灾频率上升。而干燥使得土壤退化,农作物、牲畜产量都因此下降,将产生缺粮危机。更需注意的是,热浪变得更严重,对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尤其造成威胁。水灾则使得传染病、呼吸道疾病、皮肤病的感染风险增加,未来医疗负担将更为沉重。

  以岛内而言,统计资料指出,仅2013年台湾因台风洪水灾害造成的一级产业损失约24亿元(新台币,下同),对应的公设复健及抢修金额约74亿元,总和已近百亿,这尚不包括民众生命财产损失及直接设施损失;若扩大为2011-2013年,一级产业灾损及公设复健抢修金额则高达266亿元,平均每次重大灾害公帑损耗约27亿元;若2011-2020年以等同于2001-2010年气候灾害发生次数来计算(约80次),农损及复旧经费将高达2,160亿元,这尚未计入如莫拉克风灾等极端受灾情境。

  如果台风豪雨下在二级或三级产业集中地区,对岛内经济的冲击将难以收拾。以台北都会区为例,基本上台北市区域排水系统设计可承受25年重现期强度之降雨量,若以较极端的500年重现期情境做推算基础,海拔50公尺以下区域推估约有一半面积淹水深度超过0.5公尺。

  模拟发现,从25年重现期降雨至500年降雨重现期0.5公尺以上淹水范围,以中山区及内湖区可能的影响潜势最大,受灾人数及企业总部受损将很惊人。因此急需建立完善的灾害预警与重建系统、信息整合平台,与全民因应机制等,方有面对未来灾害的能耐。

  换个角度来看,气候变迁所造成的冲击是全球性的议题,若台湾能够在异常气候预警、河川超限流量预报、面对大型水灾之都市因应、受灾与救援信息之整合平台、顾及多元居民之灾后重建机制,以及灾后都市机能之迅速回复机制等预警与灾后重建系统,进而发展出与水共生的工程设计与调节机制上的卓越解决方案,相信有机会拓展出口市场。

  因此,我们建议台当局应思考在防灾制度、灾害防治管理及相关技术发展方面同时并进。

  在防灾制度上,除了能横向整合成全灾型的灾防管理机制,强化部门及地方间的合作外,各部门也应进行权责范围内的整体土地规划,使民众远离易致灾之地。

  在灾害防治管理方面,有计划的发展整合灾、害、救之调度逻辑与平台,提升信息整合与扩散速率,加强对于民众的风险沟通,提升全民灾防意识,并协助企业与民众进行风险控制与风险财务作为;最后是推动灾防产业的发展,伺机拓展全球市场。

  综上,有鉴于过往遭致的各大天然灾害,台湾应更有企图心的建立完整灾害防救网络,深入盘点目前岛内防救灾体系缺口与未来重点技术发展趋势,进而掌握当前岛内灾防技术的核心能耐,强化全民灾防意识,朝向成为全球具影响力之经验与技术输出之先导地区而努力。

【编辑:丁文蕾】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