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华商因传统伦理富不过三代? 专家:文化非决定因素

2015年10月16日 13: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华商因传统伦理富不过三代?专家:文化非决定因素
    2015年前8个月里,一共有31位姓Rossi的企业家、16位姓陈的(Chen)的企业家、15位姓张(Zhang)的企业家在意大利马尔凯大区创办新企业。(图片来源:意烩资料图)

  中新社北京10月16日电 (陶煌蟒)美国《福布斯》双周刊日前发文指出华人家族企业寿命短,儒家伦理等因素让其富不过三代,此观点引起业界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康荣平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存亡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不是哪一种文化就能决定其成功或失败。”

  “此篇报道没有大数据作为支撑,缺乏了研究的严肃性”,康荣平指出,华人家族企业历史悠久,晋商、徽商都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而同仁堂等老字号的存在更是理据充分,他们的发展远不止三代之久。

  “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私有制改造,许多传承百年的家族企业逐渐公有化了,而海外的华人企业多处于东南亚,在遭遇过几次‘排华事件’后,有些便走向没落。”康荣平表示,家族企业的壮大是以国家扶持为前提的,美国、日本、韩国皆是如此。然而,当年海外给华人家族企业支持的国家少之又少,华人企业几乎是在屡遭排斥的夹缝中求生存,但他们并没有选择逃避。

  康荣平认为,国家的市场有多大,培育出的企业就有多大,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区政局相对稳定,但当地华人企业也因为市场及地区间发展不均衡,难以达到像美国沃顿家族或洛克菲勒家族的发展高度。

  针对《福布斯》周刊发表的此篇文章,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所教授龙登高说,先给结论再提出证据,本就不符合研究的态度。“细数目前还存活的华人家族企业,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很多企业才刚传到第二代手中,文章所言‘富不过三代’仅在时间上就站不住脚”。

  华人企业“李锦记”第四代成员李惠民表示,“李锦记”作为家族企业发展百年仍不断壮大的秘诀,就在“文化的基石”上,即“思利及人”等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家族曾安排第五代成员到北京考察学习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感知中华传统。”据李惠民介绍,“李锦记”内部的一些规则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而如今传统伦理被外媒批为华人家族企业的绊脚石,这不合理。”

  龙登高解释说,从经营角度看,海外华人家族企业其实与西方企业本质上没有区别,只因内外环境不同表现出差别,排除中间不可抗力因素所造成的断代,出现起伏的规律绝不在文化的根源上。

  从客观因素看,南洋“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家族受到了政治因素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印尼糖王”黄仲涵家族的遗产分配并不是平分制,马来西亚“锡矿大王”陆佑家族第二代继承人遭遇空难。

  龙登高表示,随着近几十年国际及地区环境趋于稳定,许多华商打破国界,重新整合生产要素和资源,其规模必将扩大而走向世界,东南亚的华商就已开始了这种进程。

  康荣平也对华人家族企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中国改革开放后,大量华人企业对中国的投资也让其发现了新机遇,只要时间充裕,华人家族企业的发展一定能得到良性循环”。(完)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