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华文作家走出身份定位桎梏

2016年11月08日 17: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11月7日,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在北京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韩启德,国务院侨办主任、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裘援平及中宣部、中国作协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谭天星主持开幕式。本届大会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主办,暨南大学、广东中山市委宣传部协办。大会以“华文寻根、文学铸魂”为宗旨,以“中华情、民族梦”为主题,邀请海外、港澳台及大陆地区从事华文文学创作、传播、研究的文学界人士、影视剧编剧、网络创作人员等300余人与会。 中新社记者 张勤 摄  


视频: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在北京开幕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1月8日电 题:华文作家走出身份定位桎梏

  作者 孙翔

  “我是谁?”

  旅居加拿大的陆蔚青就自己华文作家的身份发出这样的提问。

  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7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从事华文文学创作、研究的海内外嘉宾齐坐圆桌共议华文文学发展,而华文作家定位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有人说我们是游击队,不是正规军”,旅居日本十余年的华文作家靳飞为包括自己在内的华文作家群体“抱不平”:“华人在海外生存下来都很艰难,更何况还要从事文学创作?”“无论是移居哪里的华人,只要从事文学创作,就是华文作家,向华文作家致敬!”

  靳飞的慷慨陈词博得在座华文作家的情感认同,掌声不绝。

  曾获第十五届联合报文学奖的旅美作家于疆认为,华文写作者的身份定位不是单一而固定的,要基于其写作内容进行判断。

  “汲取的素材来自侨居地的社会生存状态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塑造的形象也由当时当地的侨居人文生态与作者固有的思维模式间碰撞而形成,这个是真正意义上的华文文学。”于疆说,从事这种层面的文学创作群体才是华文作家。“华文作家,往往移民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居住于不同的侨居地,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带有特定的时空之感。”

  这一观点引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少川的共鸣,“移民生活是华文作家的金矿”。单就新移民小说中对于故土原乡的叙事来看,华文作家的创作经历了“初闯异域的乡愁情节、海外经验下的原乡书写、全球化视域中的原乡”三个阶段的发展。

  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副理事长陈潘庚在发言中提到“球性”,指的是华文作家的关注领域转向全球化的过程。“这种思考空间、探索空间的拓展,有助于华文文学走向世界,从而在更宽广的视野中定位华文文学,定位作者自身”。

  江少川同时也指出华文作家的移民经验创作金矿不会永久存在,特别是当他们“书写现代中国”的时候。陆蔚青对此也深有体会,“离开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华文作家有些作品被认为理想主义色彩浓厚或者不接地气”。

  “华文作家要接受不同文化带来的冲突,有时是迷茫或者犹豫的。”陆蔚青分享自己的写作感受,“开始的时候,我们在身份的困扰中写作,这样非常符合创作规律——不平则鸣”。在创作过程中“两种文化的比较,有时是优势,有时也是误区”,由此而带来的“现实身份与文化身份的不相容,使得华文写作者的定位困难。”

  因而,面对海外写作者的第一诘问“我是谁”,陆蔚青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海外写作者只有解决自身的文化自信,然后站在更高的地方,才能更好地回答现实生活中的提问。”

  陆蔚青认为,首位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华人作家哈金曾经所言的“对于移居作家而言,真正的家乡在于自身”最能概括华文作家的痛处。身份定位将伴随着华文作家、作品的不断成熟而越发明晰,而华文作家唯有笔耕不缀,永远在路上。(完)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