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协力营造母语大环境 新加坡各界力推“乐学善用”(3)

2011年02月14日 14: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华社组织长期坚持 提供课外语文养分

  教育部呼吁华社组织积极推动创造使用母语的大环境,但这些团体告诉本报,这是他们长期以来进行着的工作。由于组织的宗旨与教育不直接相关,他们为学生提供的主要是课堂外的语文养分。

  本地历史悠久的实践剧场多年来除了办艺术演出,也通过训练课程培养小小艺术爱好者。目前,实践开办的长期课程面向年龄介于4岁至12岁的孩童,课程全部以华语授课。此外,实践也为中小学的华文戏剧社提供专业指导,组织创意比赛、活动等。

  实践艺术总监郭践红估计,“46年来走过实践的人数以万计”,但她也强调实践的本质是艺术,只要情况允许,他们会秉持信念不开补习班、不开“华文增益班”。

  郭践红说:“孩子的表达能力差,原因很复杂。这个时代人人都在接收信息,都在‘拿’没有‘给’。我们自由思考的空间已经很少了。加上评估制度存在,孩子被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学校有学校的压力,我们没有。我们不要做补习班就是为了保住这个空间,我们希望孩子来这里可以在玩乐中不知不觉中用华文。”

  对于家长接下来会不会为了响应“乐学善用”的口号而蜂拥报名各种课程,郭践红无法预测。她说:“对家长而言,‘乐学善用’后面没有讲出的一句是要‘考得好’。家长们很现实也很为难,如果上的课程和课文、考试没有关,他们很可能不会继续来。”

  尽管如此,实践的教育工程近年来还是办得有声有色。一方面,有更多学校邀请他们支援华文辅助课程,另一方面,实践2007年发起的“故事擂台”比赛,也从原本的10多名参赛者增加到去年的800人。

  需求上升可预见的就是师资的短缺。郭践红指出,实践现在聘请约15名部分时间的培训员,理想的情况是能够再聘请20人。她表示,作为本土剧团,实践的教师必须具备双语能力、懂戏剧、还要了解实践的理念。要物色到这样集几个特点于一身的教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新加坡艺术剧场主席许崇正也碰到相同的瓶颈。他指出,在本地找不到适合的戏剧教师,这和语言大环境息息相关,因为没有对华文的热忱,就没有具备华文戏剧能力的人才,结果是愿意加入戏剧教育的人少之又少。

  福州会馆推广华文写作风气

  传承华族文化,宗乡会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除了大家较熟悉的福建会馆少儿演艺班,福州会馆10多年来也通过举办学生比赛推广华文写作风气。

  福州会馆副主席郑建铭表示,“会听会说”还是不够的,年轻人日后要打入中国市场不但需要和当地人作口头交流,书面往来也是避免不了的。他说:“更关键的是,写作是思考的沉淀,是文化精髓的载体,怎么能失去?”

  写作比赛现在已经成了福州会馆的招牌活动之一,不仅吸引全国小学参加,近几年来也同步在马来西亚和中国福州山区学校举办。福州会馆过去一两年也开始举办儿童诗创作比赛,让华族子弟从小就接触母语之美。

  郑建铭认为,比赛能影响的学生终究有限,要更广泛的提高孩童的写作兴趣还需要学校的推动。至于是否担心华文写作程度日益下滑,郑建铭说:“我相信短期内不会有问题,但长远下去就不得而知了。最终,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归到一个根本,就是我们整个社会怎么看待和定义自身的‘人文精神’。”(王珏琪 陈能端)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凯淇】
    ----- 华文教育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