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母慈父”取代“严父慈母”渐成主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生活新闻
    “严母慈父”取代“严父慈母”渐成主流
2010年06月09日 14:46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历来强调“男主外,女主内”,在教育子女时,也主张丈夫扮红脸、妻子唱白脸。不知从何时起,这种家庭分工悄然变脸,从这次“我的父亲母亲”征文中可以看出,在很多孩子心中,妈妈要求更高、管束多、爱责备,甚至言语粗暴,父亲则比较开明、宽容,甚至慈爱。传统的“严父慈母”形象正在被“严母慈父”所替代。

  无奈承担“母老虎”恶名

  广州某高校工作的罗女士有一5岁女儿,她的丈夫由于工作原因,经常要出差,每次一回来就带着女儿到处去玩、去买东西,讨她开心。加上家中的老人对孩子更是一味宠爱。“孩子总要有人来管,要不岂不成了脱缰野马了,学习要管、少吃零食要管、好习惯培养要管,管得多了孩子也烦,我有时工作了一天也很累,也就没了耐心,时间一长我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成了一只母老虎,其实我以前挺温柔的。”她抱怨说。

  家有初一读书郎的李先生也说,孩子的吃穿、教育基本都是妻子一手包办,孩子做错了他有时也会扮下“黑脸”,显然孩子并不怕他,知道一求情他就心软了。妻子轻易不发脾气,但属于含威不露,说一不二型,对孩子更有威慑力。

  “严母慈父”的成因有一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代男性的首要任务是工作,因此多数家庭教育、抚养下一代的任务落在了母亲肩上,女性也就不得不板起面孔成了“严母”,而没时间管孩子、在妈妈责骂时心疼孩子的爸爸便成了“慈父”。国内一项调查表明,有六成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一成。

  职场焦虑碰上孩子轻视期

  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心理门诊周伯荣主任解释,现代女性易成为“严母”有其个性特点的原因,女性本身在包括亲情在内的人际关系上易于要求更高,加之她们已不再是封闭的家庭妇女,而是走入社会的职业女性,她们对这个社会的竞争和压力有了切身体会,内因和外因一碰撞,她们会更倾向于对孩子的教育要严格要求。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母亲已成了当今社会中最为焦虑的群体,女性除了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持家和教养孩子的压力外,随着整个社会生存压力的增大,她们还要与男性一样承担职业压力。与此同时,女性的焦虑期又正好遭遇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家长的轻视期。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对父母的情感通常要经历五个主要阶段:10岁以前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以崇拜为主;10岁到20岁时这种情感转为轻视;20岁到30岁,孩子对父母有了一些理解;30岁到40岁时孩子对父母多了一些爱;40岁以后孩子才能真正深深地理解父母。孩子10岁以后,如果不讲究教育的艺术,为孩子付出最多的母亲却很可能成为“坏人”。

  严母会否致孩子人格扭曲

  “严母慈父”这种颠覆传统的家庭教育分工会否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在许多育儿论坛中,许多家长正对此进行热烈讨论。有一种理论认为,“严母慈父”这种现象令孩子无法体验女性(母亲)的温柔与体贴。这对于他们的成长会形成种种性别认知的障碍,比如女孩男性化、男孩女性化。这让家长们十分揪心。

  周伯荣对这种观点不完全认同,他说现在的“严母”和以前的“严父”教育方式并不一样,同样是严可能更多的是表现在要求严格,而并非用到打、骂的粗暴方式,母亲并不一定会因为教育严格而显得男性化。不过也不能否认,女强男弱的家庭模式是可能导致一些中性化孩子偏多。

  到底是慈母好,还是严母好?周伯荣认为两者各有优点:慈母能让孩子内心更有安全感,孩子更易自信;严母可以帮助孩子在知识技能的培养上更胜一筹,孩子更好在社会立足。但别忘记,慈母后面还需要严父,严母后面还需要慈父作为补充。

  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严母慈父”型,妻子工作很忙,收入可能也比丈夫高,她对孩子的要求就很严格,对孩子更多是指出不足,丈夫对孩子更多是鼓励和肯定,让孩子不失自信,孩子各方面发展也不错。如果家庭中严母和严父搭配,会造成孩子自卑,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果家中是慈母和慈父搭配,孩子容易缺乏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能力。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不能缺失,父亲千万不要以工作忙或男主外为理由,对孩子的教育撒手不管。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男性总体上比女性粗心,他们更多地提供孩子成长的主干,母亲的细心则提供了枝叶与养分,只有粗细结合,孩子这棵树苗才会长好。 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参与互动(0)
【编辑:张艳红】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