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中国经济或将“思变”

2011年02月13日 10: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下月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十二五”规划《纲要》公布之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目标或将面世。(图为资料图)  中新社发 刘怀君 摄

  中新社北京2月13日电 题: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中国经济或将“思变”

  中新社记者 赵建华

  随着春节假期结束、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返回城市,中国工厂里的电表指针和生产流水线同步转动,包括工业在内的第二产业再次担负起能源消费主力。

  随着经济规模逐渐扩大,中国电力供应商的电表指针转动地越来越快。2010年中国消耗电量同比增长14.6%,达到4.19万亿千瓦时。其中,第二产业消耗了其中的74.7%。国家发改委介绍说,工业用电需求增长较快是中国用电增长的主要因素。

  与之相适应,占GDP比重最多的第二产业,其增速超过同期GDP,也超过了第一和第三产业。其中,耗能较多的重工业增速又把耗能较少的轻工业抛在了身后。

  尽管工业对GDP增长拉动颇大,中国还是越来越强烈地希望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它同时希望自己的能源消费,不要无节制地增长下去。

  过去的五年间,中国政府一直在全国强力推行节能指标,即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官方媒体月初报道说,中国基本如期完成了这一目标。包括石油加工、炼焦、电力供应等在内的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降幅超过20%。六大高耗能行业占中国能源消费的一半以上。

  在能源供应上,过去五年间中国累计关闭小煤矿9000处、淘汰落后产能4.5亿吨/年;关停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代之以高效环保机组,节约原煤超过3亿吨。

  上述节能指标完成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以往发展方式的局限性、经济结构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矛盾仍然越来越突出。以2009年为例,中国一次能源消耗占全球总量的17.5%,但同期GDP占全球的比重只有8.7%。

  这种依靠大量消费资源、能源支撑经济发展的方式难以为继。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表示,刚刚过去的五年间,中国每年的能源消费增幅达到了7%到8%。今后五年也就是“十二五” (2011年到2015年)期间,中国不应追求过高的GDP增速,经济增速应控制在7%到8%,能源消费增速应控制在4%以内。

  如果周大地所说的能够变成现实,这就意味着身为全球能源消费大国的中国,能源消费增长势头将缩减一半。周大地所在的能源研究所被视为中国政府在能源政策方面的官方智囊。

  作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制定依据,去年10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抓好工业等重点领域节能。

  作为能源消费大户,高耗能行业在中国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财政部介绍说,今年将继续对高耗能产品征收出口关税;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18个中央部委上月联合下发通知,督促各地继续淘汰技术水平低、能耗高的落后产能;国务院国资委希望被称为中国经济“顶梁柱”的中央企业,加快节能技术改造,淘汰消耗高、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

  作为能源供应主力军,“十二五”时期,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仍将是中国能源供应的主体。国家能源局介绍说,煤炭仍将对保障能源安全起基础性作用,火电仍是主力电源。但中国会继续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

  国家能源局坦陈,保障能源供应,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都是“十二五”能源工作的重要任务。但完成后者,难度更大,更具挑战性。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归根到底要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降低单位GDP能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下月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十二五”规划《纲要》公布之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目标或将面世。它一旦获得全国人代会批准、变成官方推行的目标,中国企业将义无反顾地走向科技创新、调整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之路。

  直接关系生产流水线运转动力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或许要比提高一、两次银行信贷利率,更容易令中国企业“洗心革面”地加快转型。

参与互动(0)
【编辑:闻育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