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高科技搭配生活点滴 杭州下城建设“低碳社区”(2)

2011年05月03日 10:14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绿色低碳建筑关键技术研发、楼宇自控等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在下城楼宇建设上的应用,蓄冰设备的创新研究,新能源与热能工程研究,太阳能光热利用开发……据不完全统计,不到一年时间,下城区科技局为创建低碳城区和低碳社区提供专项资金500多万元,立项了华东院风力发电等一批低碳项目,一些低碳项目已应用于低碳社区建设。

  科技在低碳社区建设中提供强力支撑的同时,科普工作如春风细雨般进入社区,融入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成为社区百姓一道低碳知识的“科普大餐”,在美化生活环境的同时,不断提高社区百姓的低碳理念,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现代城社区运用电子阅览室、太阳能科普画廊进行低碳知识宣传;

  稻香园社区为配合低碳社区建设安装了太阳能电子书,成为社区一大亮点;成立低碳环保服装宣传队,开办低碳茶馆、自编低碳小报、换购节能灯等,低碳科普活动有声有色;

  王马社区开展低碳讲堂,宣传低碳理念,社区内设立市民学校、科普画廊、特制活动书籍、电子显示屏等进行低碳科普,选拔“低碳大使”;

  东新园社区建立科普协会、科普讲师团,招募低碳科普志愿者300多名……

  据不完全统计,下城区科技局、科协组织编印《下城区家庭节能妙招》3.5万册、低碳城区建设“试点”活动的三折页6万多份、低碳科普知识书籍1万册、低碳知识扑克牌1万付、低碳知识竞赛卷3万份以及2011年宣传低碳3D挂历,通过各种场合发放给广大居民,进行广泛宣传,有效传播了低碳生活理念,进一步提高居民的低碳科普素质。

  在低碳化社区建设中,下城区科技局、科协经常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合力推进工作。区科技局局长、科协主席陈先荣说,科技要为低碳城市和低碳社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科学普及要为低碳化社区建设提供科普支撑,不断提高居民低碳化理念和科学素养。我们要继续探索科技与科普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加快低碳化社区建设的路子,为下城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提供新的内容和做法。

  率先形成低碳社区建设的工作机制

  在创建低碳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下城区形成了“政府推动,社区主体,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创建工作机制,形成区、街道、试点社区三级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试点办工作会议、相关部门联席会议、试点工作碰头会等制度,针对各个试点阶段,明确了各部门、街道、社区的具体责任,确保了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得以有效落实。

  在下城区,“创低碳社区,建节能家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华联社区在创建低碳社区中,将低碳社区纳入社区建设整体规划之中,形成完整的低碳社区工作计划和思路,加入资金投入,专款专用,加强低碳科普宣传,提升居民低碳生活理念;社区从做好垃圾分类引导工作入手,改善居住环境,利用社区内朝晖公园等场所开展群众性活动提高居民低碳生活品质,同时合理利用社区资源为居民低碳生活服务;

  柳营社区是一个老年人多、外来人口多的社区,社区制定了打造低碳社区计划,以市民学校、200米科普画廊等为依托,开展低碳科普宣传;社区创建形成了整合资源、共创共建,大手拉小手,校社联动,打造低碳社区、引导居民低碳出行等特色;

  灯芯巷社区是一个居民群体文化高、知识广、素质好、关心生活品质的社区,社区结合“创先争优”抓低碳、结合节日庆典抓低碳、结合垃圾分类抓低碳、结合技术推广抓低碳,取得较好效果;

  华丰社区872户居民全部是2005年“农转居”的居民,每户都由村经济合作社统一规划设计建造的一幢3层楼住宅,统一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95%的居民家庭都申请安装了峰谷电表,既节能又省钱;社区针对16000余人的外来人口,加强了管理和宣传,外来人员来社区办理临时居住证时,工作人员主动递上有关低碳节能方面的宣传手册,上门发放宣传垃圾分类宣传手册;

  环西社区通过小区门卫保安巡查,对每周少开一天车的私家车主,奖励100元的洗车票;东新园5000多户家庭,共有4000多辆私家车,为此社区建设了全市第一个社区内部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将低碳出行落到实处;下城区和试点社区开展了少开一天车,低碳出行大型公益活动,1万多名家庭报名响应;

  东河社区探索与辖区单位共建机制;东新园社区建立数字化社区,打造低碳绿色网络;环西社区实施家庭低碳计划,建立家庭低碳档案;长青苑社区构建社区、学校、家庭三维低碳教育体系……

  今年春天的下城,创建低碳社区充满了勃勃生机。

本报记者 宦建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