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广东一垃圾填埋场陷“超标门”总氮排放超标四倍(4)

2011年08月25日 10:4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记者手记

  BOT项目不能一放了之

  佛山是国内较早将市政公用事业以“BOT”模式交由中标企业运营的城市。2004年起,全市先后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以该模式推向市场。这一模式既不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又能较快解决城市公用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这是2011年全国56个重点城市比较中,佛山基础设施竞争力高居第9位的重要原因。具体到白石坳垃圾填埋场项目,在其2005年运行后,佛山五区就关闭了25个简易垃圾处理场(厂),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04年的31.4%提升至2010年的80%以上。

  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白石坳垃圾填埋场的环保贡献;但另一方面,白石坳深陷“超标排放门”的事件提醒我们,以往作为先进理念代名词的“BOT”模式,在其光鲜的外表下也流露出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不由引发我们对“BOT”模式如何加强监管的一番思考和探讨。

  政府保有项目的监督和调控权本就是“BOT”的应有之义。而与其他城市自建自营自我监管垃圾填埋场,将其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相比,白石坳垃圾填埋场没有政企不分以及左手管右手的体制掣肘,政府部门理应更容易予以客观的监管。

  然而,垃圾处理设施市场化之后,企业掌握项目技术和运营数据等信息,无疑会给政府监管带来信息不对称。比如,这次环保部门今年4月查出的水污染物排放总氮超标,是否在此之前就已存在、持续了多长时间、排放量共有多少等,都值得追问。还有,相比于可见可闻的排污口水污染物排放,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水质情况显得更加隐蔽和难以觉察,更加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测。

  当前有关部门对白石坳垃圾填埋场超标排放和垃圾处理量超环评标准的答复,还不足以打消高明民众的忧心和疑虑。比如,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垃圾压缩设备和污染控制措施能否承受垃圾处理量的大幅增加?有关部门对此最好的回应当是对白石坳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并吸纳民间环保组织代表、周边受直接影响的单位和居民代表参加,让这些代表有机会进入有污染风险的部位,使其成为监控污染的助手。

  “超标门”事件提醒我们,采用BOT模式后,政府对项目的监管不能一放了之,更不能让BOT变成一堵高墙,将市民、专家、媒体屏蔽于外。我们期待民意的阳光可以照进那些被贴上BOT标签的“神秘项目”,也期待对白石坳的排查和监督,会是一个好的开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