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连日大雾的真凶“灰霾”将如何管住(2)

2011年11月18日 09:52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如果说得更精细一点,那么,一般来说:水分含量达到90%以上的,叫雾;水分含量低于80%的,叫霾。而在80%至90%之间的,是雾霾混合物,但主要成分是霾。

  另外,想要区别霾和雾,也有一些肉眼看得见的办法。比如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霾则有1公里到3公里。又如雾的颜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则是黄色、橙灰色。再如,雾的边界很清晰,一旦过了“雾区”,可能就是晴空万里,但霾与周围环境的边界,则不明显。

  那么,“灰霾”主要是什么构成的呢?它有什么危害?

  “毒雾”之害,究竟几何

  1998年,北京进行蓝天工程项目试验,首次证明了灰霾主要由“PM2.5”组成。

  据专家解释,PM2.5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小于等于2.5微米是什么概念?拔一根你的头发丝,它的粗细等于灰霾颗粒物的20倍。

  或许正因为体积如此之细小,所以灰霾颗粒物的另一个名字是:“可入肺颗粒物”。

  上海环境检测中心总工程师伏晴艳向记者详细解释:PM2.5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有重要影响;不仅如此,PM2.5能穿过鼻腔中的鼻纤毛,直接进入肺部。因而,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PM2.5浓度越高,呼吸系统病症和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同步增高。

  不少人听说过,著名的1952年伦敦“毒雾”事件:连续数日,寂静无风,持续大雾,大批航班取消,白天汽车开灯;正举办的一场牛展览会,参展的350头牛有52头严重中毒,14头奄奄一息,1头当场死亡;不久许多市民也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哮喘、咳嗽,死亡率陡增,有资料显示为4000人……这是世界环保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这个“伦敦毒雾”,会是“灰色之霾”吗?

  记者昨日找到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李想,他明确表示:1952年的伦敦“毒雾”不是“霾”——“传统定义中,霾主要指的是空气中含有大量漂浮颗粒物。虽然如今大城市中的灰霾并不单纯如此,雾中也包含各类化学物质,但对于1952年发生在伦敦的‘毒雾’,准确全面地说,不能称之为霾,而是一种人类造成的有毒烟雾。当时的伦敦,主要靠烧煤来取暖和生产。遍布在工厂和住宅区的难以计数的烟囱,昼夜不停排放烟雾。又因为那些天的伦敦,正好处于高气压下,没有风,所以包含各种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等化合物的浓烟,越积越浓,弥漫在城市上空。有数据显示,当时每立方米的二氧化硫含量,超出平日的6倍,每立方米的PM2.5、PM10等颗粒物含量,高出平时的9倍,所以发生中毒悲剧。这是毒烟,不是霾。”

  那么,也是李想所在的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系陈建民教授领衔课题组,有报道称监检显示在雾水中,可检测到致癌致畸物——多环芳烃?李想表示:“雾水中的多环芳烃量,肯定比油烟和香烟中少。不过也要注意,雾是长时间持续性的。”李想进一步解释说,PM2.5指数和多环芳烃含量 “并不是一回事”:PM2.5是指空气中的颗粒物,而多环芳烃是一种化合物,相对而言,PM2.5比多环芳烃更加直观,人体呼吸的吸入量更大,对健康的影响也最直接。而多环芳烃以两种形态存在于大雾中,一是气态化合物,直接被人体吸入,二是颗粒物吸附态,附着在颗粒物上被人体吸入。所以,多环芳烃存在于PM2.5等颗粒物较多的灰霾中,对人体健康会雪上加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