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拨开“雾霾”见晴日 PM2.5纳入监测只是开始

2011年12月23日 08:5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2月21日,在政府主导和民意推动下,环保部发布监测PM2.5“四步走”时间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将在2012年首先展开PM2.5监测。这一消息出台,令初冬雾霾引发的PM2.5话题暂告一个段落。

  回首事件,从公众感知灰霾困扰,到“围脖们”呼吁推动,从自发的“我为祖国测空气”活动,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再到上述环保部决策,整个过程造就了一个国家政策与网络民意良性互动的典型案例。

  这种良性互动虽然没有消除雾霾天气,却在一定程度上吹散了公众心头“雾霾”,同时,促进了一系列社会事件向良性发展。近年来,这种作用越发明显。比如,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加大了公安部加强打拐力量的决心,小悦悦的悲剧加速了社会道德建设,校车事件推动了校车安全管理……

  转变的关键,在于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民有所求,政有所为。

  事实上,政府对于网络民意的重视度日益提高,已是近年来的突出特点。从人民网的“地方领导留言板”,到北上广等众多城市纷纷开通政务微博,与网民互动,渐成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治国理政的重要渠道。网络民意参与也成为公共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促使政府决策系统不断走向开放,加强内外交流互动,广泛吸纳民意,及时纠正决策中的失误,使政策更加科学合理、合乎民意。

  但是,互联网尤其是新媒体的一些传播特性也容易放大民意与政策互动中的摩擦。如微博的“负能量”,往往以有限的篇幅展现事情最激烈、最尖锐的一面。有些信息带着偏激情绪,在转发中成为焦点话题,又借助意见领袖的多级传播,引发大规模的非理性声讨,使正常的客观、理性民意偏离轨道,给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带来难题。

  如何解决这道难题,让国家政策与网络民意良性互动的趋势延续下去,关键需要政府、媒体、网民共建理性,彼此尊重、宽容和认同,营造一个正向互动空间。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