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女性"回家"与否引发争议 不妨做在家工作的妈妈(2)

2011年04月17日 15:33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对话张晓梅

  我有一种预感

  在近一两年内

  女性回家话题

  将被真正关注

  羊城晚报:今年你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鼓励部分女性回归家庭”的提案又引起了热议,甚至遭到了很多非议,你对此怎么看待?

  张晓梅:我只能说这个提案表达了我最真诚的感受和想法,今年“两会”结束的时候,我在博客里写下了“两会”的结束语:“提案更生活、媒体风更正”,我认为,如果你自己是很光明磊落的,你自己心中很开阔的,你就不在乎别人的理解,因为每个人的理解都有他的角度或者说有他的局限性,这都没有关系。

  羊城晚报:我们留意到,除了一些“拍砖”的网友外,其实也有很多网友是挺你的,也发表了一些支持的言论。

  张晓梅:我发现,有的人单凭我的提案题目大做文章,并没有认真看过提案内容就发表意见。我的提案,更多是让大家关注家务劳动的价值化,而不是说妇女在家里做一件事就得要付钱,也不是说让所有的女性都要回归家庭。

  首先我希望通过这个提案,让大家认识到家务劳动和社会价值。在可行性方面,我认为至少可以在一个婚姻破裂的时候,法院在评定婚姻财产的时候,不要仅仅考虑有形的财产、物品。也要考虑,无论是女性、男性,长期在家务劳动过程中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应该也成为一个计算的因素。我了解到,其实社会上也有很多认同我观点的做法,比如有些法官,他们在离婚官司里评定离婚财产的时候,会把一方的家务劳动作为分割财产的一个依据。从这一点而言,我认为就很有现实意义啊。

  羊城晚报:在家务劳动价值化的观念没有被广泛认可之前,提出让女性回归家庭会不会有点不合时宜?

  张晓梅:我的提案也并不是要解决当下一时的问题,而是着眼长远倡导一种价值观念。但我提出这个话题也是有背景的,作为女性工作者,我比较关注女性的幸福快乐的话题。女性幸福的根源在哪里?我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其实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存在承受能力低,激情不够,爱心 不够,承担力不够,比较容易情绪波动等等表象,要去找根源,最终会发现,很重要的根源是家庭关爱不够,尤其是缺少母亲的关爱。

  羊城晚报:在传统观念看来,女性在家做家务会显得很没有出息,特别是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你怎么看待?

  张晓梅:这是理念的问题,现在推可能稍微有一些早,但其实已经可以开始了。为什么?我们国家,尤其是在城市,女性就业的人群已经达到了84%以上,我们现在比例非常高,再加上就业本来就已经有很多的困难。而在德国这样的国家,劳动力相对比较少,女性就业差不多是在47%或者50%左右。

  有个网友的留言让我印象深刻,她说我们现在很多人,自己的孩子扔在家里不管去照看别人的孩子,自己家里的事不做,去做别人家的事,似乎只有出了家门做事人生才有意义,才有社会价值。这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不是一种错位呢?

  羊城晚报:有评论人士认为,“让女性回归”的提法背离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初衷,你怎么看。

  张晓梅:片面地强调男女“同工同酬”是原始意义上狭隘的妇女平等和解放,更高层面的女性平等应是尊重女性的选择,尊重女性独立的人格。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和平等,无论女性做何种劳动,无论在什么劳动场合,劳动的本质是没有区别和贵贱之分,劳动者都应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是我提出鼓励部分女性回归家庭的初衷和核心思想。

  羊城晚报:你觉得“女性回归”这个话题最终会得到认可吗?

  张晓梅:今年“两会”我在听小组发言的时候,觉得部分提法和我提的“女性回归”有相似之处。过去我们鼓励落后贫困地区的人,走向大城市,脱离原来的贫困生活,现在我们会发现很多人离开城市,回乡创业,甚至回乡务农。我真正有一种预感,关于部分女性回归的这样一个话题,会在近一两年得到真正的关注,会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去认真思考和践行的一个社会问题。

  观点

  “回”与“不回”各有弊端

  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

  女性回家是中国幸福的基础

  随着女性社会角色的逐渐强化以及对男女平等的片面理解,很多女性在全力争取竞争优势的同时明显出现了中性化、甚至男性化的现象,缺乏女性和做母亲的意识,缺乏应有的女性素养已经成为了日渐显露的社会问题。建议政府应当倡导和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家庭中的女性成员回归家庭,鼓励她们更多投入到和谐家庭的建设中去,完善家庭的幸福与美满,提高社会的整体幸福指数。

  此外,部分女性回归家庭也是合理优化社会人力资源,有利于促进社会工作效率的提升、缓解失业问题。倡导部分女性回归家庭强调的是部分而不是全部女性,社会应该鼓励女性更好地发挥她们的特质回馈社会,把女性回归家庭的选择权交还给她们。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歆】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