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各年龄段的年轻岁月:60后爱英语角 90后说火星语(3)

2011年05月04日 09:52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各年龄段的年轻岁月:60后爱英语角90后说火星语(3)
OICQ聊天网页。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1980年代

  之理想

  上世纪80年代,正好是1960年代出生的人的青春期。“激情、贫乏、浪漫、理想主义、知识、断层、肤浅、沙漠、启蒙、迟到的青春、使命感、饥渴……”是那个年代流行的热词。

  1980年代的年轻人如今记忆深刻的几件事之一,就有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之后,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又把这样的精神带进人们的生活。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喜欢聚在一起,在苍白的物质生活环境中,恰恰耻于谈论物质,曾经有篇文章就公开把女性烫发、穿旗袍和高跟鞋,和男子着西装、留长发作为堕落的标志。“理想”是那时候的年轻人口口声声提到的。肖女士至今还保存着高中毕业的同学签名——在60位同学中,只有一两个人在毕业赠言中提到“经济”或“物质”这类字眼,其他多半是未来将在什么岗位上为祖国奉献青春,等等。

  80年代的年轻人喜欢聚会。南京鼓楼广场每到周末有两个“角”是雷打不动进行的,“英语角”和“诗歌角”轮番进行。每到星期天早上,鼓楼广场西北角挤满了人。轮到英语角时,除了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担任指导,还常有老外加入,不少小年轻操着Changlish(汉语式的英语)面红耳赤地与老外交流,虽然说得很艰涩,转过身来却满脸都是笑意。而轮到“诗歌角”聚会时,不少年轻人拿着手抄本诗歌在场内急急地穿行,运气好的可以轮到朗诵自己的诗作,运气不太好的只能满场寻找知音。

  那时年轻人还喜欢私人范围的小型聚集。年轻人怀揣着过剩的激情和理想,下班后很少直接回家,成群聚在某一个同事或朋友的家里,有时围绕一个主题加入讨论,有时各自形成一个热点。

  有人把电唱机打开,一两对青年人在众目睽睽下跳起交谊舞,尽管舞伴中间还可以站下一个人;有人在录放机中放进“布拉格之恋”……聚会的最后,往往是深夜与黎明交织在一起,青年人浪漫的文艺气质与真实的困倦交织在一起。

  80年代知识青年的爱情,仍有着“地火在运行”的况味。大家并不急于与准男女朋友确定恋爱关系,似乎激情尚未燃尽,理想中的他(她)还没走来。在更为私密的二人聚会中,一两次的深入交谈,三四封互通的书信,往往决定了一对伴侣的终生。理想,可以让远隔千里的双方心挨得很近;非物质,也同时使他们在结伴生活后不断发生口角和矛盾。与当下更大的不同,那时的年轻夫妇,前天晚上吵个架,次日同事和朋友仿佛都听到了咆哮。“友情”和“争论”也是80年代的热词,友情坚定地站在同道的一边,与道不同者展开激烈的争论。很快,双方或多方又成为很好的朋友。

  80年代青年最爱唱的一首歌是“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如今又过去了近30年,我们再相会时,会说些啥呢?北岛说,80年代的青年并没有把理想进行到底,他说得对。也许,这也是大家见面后不知说啥的原因。   董婉愉

  1990年代

  之赶潮

  上世纪90年代,记忆中并不像现在有那么多奢侈品牌,能有一条“FUN”牌牛仔裤,已经可以很“嚣张”的撅着屁股走在校园中了。那时候能买到的最好的自行车是捷安特,班上只有少数几个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能有这样豪华的坐骑。

  张平还记得,那时班上最“烧包”的一名男生家里是做生意的,在高一那一年就有了一台摩托罗拉中文BP机,这在当时可是个稀罕物,大家都对这个BP机充满好奇和向往,这在当时算是最奢侈的物品了。

  那时候听音乐大部分都是磁带的随身听,SONY的一款超薄的磁带随身听可是最新潮的产品,机身轻薄纤巧,还带着线控的耳机。那时候玩游戏可没有PSP,能有个俄罗斯方块的游戏机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那会儿,南京很多年轻人喜欢去湖南路逛夜市。那里有各式各样的小商品,因为价格便宜,总会吸引很多人。

  张平第一次走进网吧应该是1997年前后,那时候家里有一台电脑还是一件稀罕事,网吧更是和现在的完全不同。一个小房间,摆放着十多台电脑,已经属于很大规模。所谓网吧,却并不提供上网服务,因为那时候上网还太贵。大部分还是充当着游戏室的功能。那时候也没有什么网络游戏,最多也就是网吧内部联网玩游戏。红色警戒、FIFA足球这些经典游戏让那时的年轻人着迷。

  后来,张平家里装了电脑,开始接触上网,可通过“小猫”拨163上网了,一小时10块钱,速度只有每秒5KB左右,每次上网都争分夺秒,开论坛,下邮件,或者紧张兮兮的下载一些小软件,然后迅速断网。

  18岁那一年,张平终于很潮地考到了摩托车驾照,买了一辆踏板摩托车满街地去拉风。拥有一辆摩托车在当时也算一件挺牛的事情。 宋 峤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