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地沟油工业使用利润高 炼油作坊每月净赚上万(图)(2)

2011年09月21日 16:13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专业车间加工状况:分拣 20日12时许,在乌鲁木齐市废弃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分拣餐厨垃圾中的固体物。

专业车间加工状况:分拣 20日12时许,在乌鲁木齐市废弃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分拣餐厨垃圾中的固体物。
专业车间加工状况:处理 乌鲁木齐市废弃物管理中心的餐厨垃圾处理设备在全国范围内起步较早,不久后专业处理地沟油的设备也将投入使用。
专业车间加工状况:处理 乌鲁木齐市废弃物管理中心的餐厨垃圾处理设备在全国范围内起步较早,不久后专业处理地沟油的设备也将投入使用。

  “我这是正宗的地沟油”

  老戴全名叫戴文甫,1998年开始在首府的下水道打捞地沟油,那时没有办任何手续,他的生产场地被取缔过,他被罚过款,也被拘留过。2000年,经过整改符合标准,拿上了营业执照,但由于经常有市民举报,执法人员总会上门检查。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被查,是在上周五,由于他新换了加工场地,但未及时变更营业执照信息,工商部门再次将他的加工场地查封。

  那天,天山区工商局大湾工商所执法人员接到举报后,来到位于乌鲁木齐半截沟附近的一个院内,发现当事人老戴正在生产地沟油,现场有4桶地沟油,单桶重180公斤。

  19日,记者在执法人员的带领下来到这个已被就地封存的加工现场,刚进大院,就发现从一排平房后面飘来阵阵臭味。

  走到平房后面,只见在一个搭建的简易窝棚里面,堆放着十几个油桶,有的小桶里面还是刚刚收集来的剩菜、剩饭等餐厨垃圾。

  “我这是正宗的地沟油。”面对记者和执法人员,老戴直言不讳地说,这些都是他们前两天从下水道里捞出来的,还指着地沟油说,里面除了剩菜剩饭外,还有餐巾纸、塑料袋等,有时还有死老鼠、粪便等。“我生产的地沟油都送到化工厂去了,绝对没有用在餐桌上。”

  老戴介绍,他们的加工流程为:将打捞的地沟油倒进大锅里,慢慢加温熬制,添加硫酸,制成酸化油,这就是生产肥皂、香皂和油漆的原料。

  这口大锅一次可倒进去30小桶共1500公斤的餐厨垃圾,经过提炼后可提炼出两大桶即180公斤的酸化油。而剩余的废料和锯末混在一起,用机器炸成渣子,可以用来烧火,有的则倒在垃圾场了。地沟油里的废水则倒在了窝棚外的一处废水池里。

  老戴打开一桶提炼好的酸化油让记者看,熬制好的酸化油已成为了泛黄的膏状物。

  老戴拿出了营业执照等手续,以此证明其合法的身份,但生产加工场地却是在东大梁,老戴说因为东大梁的房屋即将被拆迁,所以才临时搬至此处。

  最终,执法人员还是依法对老戴的加工场地以非法加工行为予以立案调查,当场查封已加工好的地沟油720公斤,并对地沟油销售去向进行深入调查取证。

  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

  19日23时左右,很多从餐馆就餐完毕的顾客返回家中,而那些捞地沟油的人正开始他们的工作,记者在幸福路美食一条街见到了打捞地沟油的小石。

  在一个下水道跟前,看上去二十多岁的小石和妻子正在用一个直径十几厘米的瓢捞油,瓢的把子有五六米长。

  只见小石的长瓢在下水道中来回荡,将浮在下水道水面一层泛黄的油渍捞了上来,二十几分钟后,一桶50公斤的油就满了。

  一些吃完饭的顾客看着小石捞油都前来围观,并询问其捞油的目的,小石就停下手中的活解释,并拿出随身带的营业执照。

  “有时候路过的人不听我们解释,会直接把桶子踢翻。”小石说,他们捞油时常受到市民的阻拦,加之现在捞油的人越来越多,有时出来太晚,一个下水道都捞不到一瓢,所以现在白天也出来捞,每天休息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

  小石说,就在上星期,他和爱人因为捞油被一个小区的门卫阻拦,不管是自己留下身份证、电话号码还是交押金,对方都不答应,最后被公安部门带走调查捞地沟油的目的。

  在寻找长期“油源”的时候,小石、老戴他们都不得不与一些餐饮企业搞好关系。

  “但有时候因为捞油争地盘,也难免会出现争吵动拳脚。”最早在首府捞油的张峰卫说,他1991年曾在河南捞过6年油,1997年来到乌鲁木齐。

  张峰卫说,一开始就自己带领的三个工人捞油,整个乌鲁木齐捞油市场都是他的,还有一些餐馆请他捞油,给他钱。

  “但是现在,都是我们求着餐饮企业。”张峰卫说,捞油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给餐饮企业说好话,帮其免费疏通下水道,甚至给钱后,才能捞油,但由于近几年政府对餐厨垃圾管理严格,很多餐饮企业也拒绝他们再捞油。

  为什么捞油如此艰辛还要继续下去?通过老戴在加拿大上研究生的女儿和张峰卫开的丰田汽车,就大概知道其中的利润。

  老戴说,他平均每天也就是捞个两大桶即360公斤左右的地沟油,粗加工的地沟油运往首府及周边城市做油漆和香皂等化工原料。至于价格也是随行就市,近期为每公斤3.5元左右。每天的收入也就是1000来元,还要支付人工费、水车费等各项开支。张峰卫说,每月除去所有费用,净赚上万元不成问题。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慧】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