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北漂”老人生活调查:面临看病贵物价高等难题(2)

2011年11月24日 11:31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物价高,生活处处不方便

  “大城市物价高,啥都贵!我平时啥都舍不得给自己买。”

  每天早晨7点钟,住在北京朝阳区的翟大爷都会骑上自行车,到离家2公里的农贸市场采买一家人的蔬菜、水果。儿子觉得老人每天奔波太辛苦,劝他在小区的便民菜店买菜,翟大爷却不同意:“农贸市场的菜便宜,1斤青菜几毛钱,超市里要1块多!水果也比小区里的便宜,算下来每天能省十来块钱呢!”

  “北京物价太高了,孩子挣钱也都不容易,能省就省点儿呗。”翟大爷前几年从河北石家庄一家工厂退休后,就和老伴一起来到北京帮儿子带孩子。退休前,翟大爷每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退休后奖金没有了,一个月只有2000多元。“这收入水平在石家庄还说得过去,在北京可不禁花啊!菜价高那会儿,每天的菜钱都要几十元,1斤猪肉也要20多元!就连小时工的工资都从8元涨到了12元。”因此,尽管儿子每个月也给父母不少生活费,翟大爷依然保持着节俭的习惯。

  “大城市物价高,啥都贵!我平时啥都舍不得给自己买,这身衣裳还是从老家带来的!” 崔阿姨每月的退休金是1400多元,虽然可以异地领取,每次还要交2元的手续费。“手续费虽然不多,但取消了更合理。”

  翟大爷今年65岁,可以在老家办老年证了。但翟大爷却觉得在北京没啥用,“乘坐公交车、办理公园门票,甚至打流感疫苗都是对着有北京户口的老人,我们根本享受不到这些优惠。”

  “北漂”老人在换取身份证、办出国护照等问题上也有许多不便。“儿子原想今年带我们去国外玩,但护照要回户籍所在地办,回老家太麻烦,我们经不起折腾,只能放弃了。”翟大爷说。

  朋友少,经常会想念老家

  “北漂”老人面临语言、气候、饮食、环境等各方面的适应过程

  对于“北漂”老人来说,离开自己居住了大半辈子的老家,在北京生活遇到的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保方面的问题,精神和心理层面也值得关注。

  笔者在海淀公园遇见了推着婴儿车散步的张阿姨。她来自河北省的一个小县城,退休前是一名普通工人,现住在北京照顾11个月大的小孙女。

  “老伴还没退休,白天儿子和儿媳都不在家,也不回来吃午饭,只有我和小孙女两个人,我每天就围着她转。以前在老家的时候会看电视、看书,但现在没有自己的时间喽!”张阿姨说。

  张阿姨告诉笔者:“我也挺想老家的,但现在小孙女是我生活中最大的快乐。”她从孙女出生起就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孙女成长的点点滴滴。尽管如此,张阿姨还是怀念老家的环境:“今年我得回家过年,和亲戚朋友们唠唠嗑。等到孙女长大、能离开她了,我就回河北去。老家什么都方便,朋友们都在那边。”当然,在北京也有新朋友,但她觉得都是表面上客客气气,“说不了心里话。”

  想念老家是许多“北漂”老人的心态。

  69岁的杨大爷来自湖南,让他最发愁的是他那一口地道的湖南话。

  在湖南,退休后杨大爷每天都去社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打台球,有许多“球友”,“我们在一起打打球,说说最近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国际国内的新闻我们也聊。”可在北京,杨大爷每天只能呆在家中“装聋作哑”,下楼逛逛吧,根本没法和周围的人交流。

  “说话太不方便了!我能听懂人家的普通话,我的湖南话人家听不懂。白天没人陪我,我就看电视,特别闷。但这话又不敢和女儿讲,她在外企上班忙得团团转,还总加班到很晚,哪顾得上我?”杨大爷用“真是没啥大意思”来评价自己在北京的生活。

  专家表示,“北漂”老人面临着语言、气候、饮食、环境等各方面的适应过程。虽然和子女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但多数老年人会想念老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无法自我调节,心理疾病就会乘虚而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