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男子带领村民走出大石山 25年助230多户人家脱贫(2)

2011年11月27日 11:33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男子带领村民走出大石山25年助230多户人家脱贫(2)
图为1996年11月的尚兴村。 记者 张毅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间没有人打退堂鼓吧?

  原来的老村长一时看不准,带着儿子山里山外搬了两个来回,最后定下心搞开发,现在楼房比谁家建得都漂亮。莫文珍当初带头包了80亩地,全部种植芒果,去年芒果收入31万元,务工收入3万元。莫文珍自费到海南岛引种“台农一号”优质芒果品种,现在成了当地的当家品种。老莫当了劳模,经常有群众打电话或者上门请教芒果种植技术,他都热心相助。

  到家里看看!楼是三层,顶上架了两口接收卫星电视的“大锅”。院外,一辆运输车忙着装土,院内停着一辆小汽车、一辆微面,还有3辆摩托车。堂屋里两台电脑已经半旧。“孙子孙女老是争,干脆一人一台,我们也上网,看看水果行情。”

  莫文珍的孙子来了,怯生生地听大人讲话。莫文珍说,“这孩子以前在村里上3年幼儿园,普通话都不会讲,现在在镇中心小学刚上了一学期,语文100分、数学98分,回来还哭,说没考好!孩子都是很聪明的,关键以前教学条件太差。”

  “你在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不是提意见说,农村小学不能太集中吗?”

  “当时就是困难,农村小学合并,孩子上学,每天去要走十多里山路,回要走十多里山路,哪个家长不心疼?许多家庭,一个小孩读书,一个老人租房子陪读。现在好了,学校可以住宿,而且免学费、书本费、住校费,教学条件又好。”

  莫文珍说,2007年人代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广西团。莫文珍反映了西部农村的“五难”: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吃水难、养老难。“作为一名农村基层代表,我有责任把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反映上去,不然心中有愧!”

  这“五难”也是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真没想到,步子走得这么快:义务教育普及了;路通了;有了新农合,自己出30块,政府补90;60岁以后领55块退休金。

  “近10年来,政府为农民办了多少实事啊,我们贫困地区感受最明显。”

  “一事一议”灵

  5.8公里的路修了两年,比蜗牛爬得还慢。可是,假如没有“一事一议”,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偏僻的农村,什么年月才能着手改变面貌啊

  “原来的村子里还有人吗?”

  “退耕还林了,可能有猩猩!”哄堂大笑。

  组织关心,莫文珍当上镇干部,2009年退休,村支书也让给了年轻人。莫文珍对尚兴村新的领导班子作了三条“政治交代”:一、按政策和法律办事,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工作;二、永远记住,当初接纳尚兴村的7个村,是恩人、是“外婆”,每年芒果熟了,请人家吃顿饭;三、一定依靠科技发展生产。

  显然,群众离不开这个“主心骨”。莫文珍退下来后,组织村民成立了“十月香芒果专业合作社”,现在有90户入社。县里出培训费,合作社统一培训、搞销售,邀请广西大学的芒果专家作顾问。销售是个大问题,去年芒果两块五一斤,今年海南芒果上市晚,和广西、攀枝花的芒果挤到一堆了,只卖5毛钱一斤。市场波动太大。莫文珍说,必须在政府帮助下,好好研究品牌问题。

  25年,移了一座山。尚兴村和大多数村庄站到一个起跑线上。眼下,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打响新一轮扶贫战役。尚兴村最想干什么?最盼政府帮什么?“‘一事一议’特别好,希望加大力度。”村支书覃华春开了腔,他一直坐在边上笑嘻嘻地听老莫讲。

  “你们都‘议’出了什么道道?”

  村道。“村村通”只把路修到行政村,村里头的、自然村之间的路,还得靠自己。尚兴村的10个屯子,有5个屯子一直没有公路。有了“一事一议”政策,村民每人出15元,政府补77.5元,资金有限,每年修两三个屯,去年,5个屯子全通了水泥路,一共5.8公里。弄蕉屯还利用“一事一议”,在芒果园里修了1.2公里的机耕路。修完路,政府还把村民上缴的钱奖励返还。村民只出工,水泥路就通到家门口。

  这样的好事大伙越干越想干。这几年,西南大旱,芒果户最着急。村民们又琢磨建集雨水柜。目前,弄蕉屯“一事一议”建起了24个地头水柜。其它的屯子还没开始。

  5.8公里的路修了两年,比蜗牛爬得还慢。一事一议,好比蚂蚁啃骨头。可是,假如没有这项政策,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偏僻的农村,什么年月才能着手改变面貌啊。尚兴村的脱贫路就是爬出来的,莫文珍“移山”就是啃出来的。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西部地区,不吭不响、永远向前的“蜗牛精神”,不正是战胜贫困的希望吗?

  如今,莫文珍安静、知足地享受着天伦之乐,也会习惯性地随时放下筷子同大伙商议“公事”。可能,在许多人眼里,他并没干出宏图大业,他头上的光环也将逐渐褪去。然而,几百年后,尚兴村的子孙们讲古的时候,都会记得有个“莫文珍‘移山’”的故事。

  我国易地扶贫搬迁770万人(链接)

  在坚持群众自愿的前提下,我国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截至2010年,易地扶贫搬迁770万人。扶贫搬迁有效改善了这些群众的居住、交通、用电等生活条件,很多贫困地区把搬迁扶贫与产业化扶贫相结合,加快这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进程,逐步实现了“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些贫困地区把扶贫搬迁与县城、中心镇、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和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移民、防灾避灾等项目相结合,在促进贫困农民转移就业的同时,有效改善了这些群众获得公共服务的条件。(记者 顾仲阳整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