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潮流语涌现折射群体性怨恨 专家吁警惕社会心病(4)

2012年01月10日 15:26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化怨恨”:调适群体情绪是核心

  记者:温家宝总理说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可以说,这是对我国进入社会矛盾突发期时不利社会心态凸显的一种反省,更是一种强调对民众怨恨情绪的安抚。然而,作为心理层面,社会心态更需要“软治理”。您认为,应该如何培育良性社会心态?

  王俊秀:社会心态的培育可以分为阶段性策略和长期性策略,阶段性策略是缓和性策略,着眼于社会心态的调适,而长期性策略是治本的策略,着眼于制度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不断完善。在阶段性策略中,社会情绪是社会心态调适的核心。

  制度层面治本的策略就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平、合理的分配体制和激励机制,缩小贫富分化,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为民众提供平等的向上流动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扩大社会的中产阶层比例;增进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互信、互助和相互理解,致力社会各阶层的和谐与融合,保持整个社会的活力,避免贫富差距、地位差别带来的阶层分化,防止长期底层认同带来的的群体极端化,避免产生群体性怨恨。

  而缓解性策略就是进行情绪调适与干预。研究表明,群体情绪是可以测量的,因为群体情绪可以通过对于个体情绪测量来实现,也就是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方法对于群体中的负向情绪进行动态监测,建立负向群体情绪预警机制;当负向群体情绪超过警戒水平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设法动摇和改变群体中共同的社会认同和认知评价,通过改变群际关系和群体结构达到化解负向群体情绪的目的;通过防止情绪污染来避免群体情绪扩散,也可以采取有意图的情绪污染来改变负向群体情绪,特别是利用群体中的领袖和有影响力的人诱发反向的群体情绪,从而弱化或消解不利的群体情绪。(记者 黄金鲁克)

【编辑:肖媛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