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家族五代“灯塔守望者” 书写现实版“百年孤独”

2015年11月16日 15: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家族五代“灯塔守望者”书写现实版“百年孤独”
图为叶中央讲述灯塔故事 黄瑞鹏 摄
图为叶家第五代“守灯人”叶超群在七里屿灯塔前 黄瑞鹏 摄
图为叶中央与叶超群 黄瑞鹏 摄
图为叶中央与叶超群 黄瑞鹏 摄

  中新网宁波11月16日电(见习记者 李佳赟)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投射在海面上时,在一座远离人群的灯塔上,80后小伙叶超群打开了“灯人V5”的微博,记录下眼前这唯美却落寞的一刻。

  从清朝光绪年间到现在,浙江沿海的叶家五代人,已经在海岛上孤独地守望了百年。他们在一座座孤岛灯塔之中,与暗夜为伴,守候着一艘艘深海中的船只。

  在茫茫大海中守护荧荧微光,“灯塔守望者”或许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从中国第一代灯塔工,到如今现代化的航标时代,浙江镇海的叶家五代人,将“守塔人”这个古老的职业,坚守成了一个世纪的回声。

  把光传下去

  老人皱纹密布的脸上,是岁月风干的痕迹。叶中央,叶家第三代守塔人,整整守塔41年。这位满面铜色的灯塔守望者,向记者讲述了穿越百年的灯塔故事。

  1883年,英国人在东海白节岛上建成灯塔,渔民叶来荣成为了中国第一代灯塔工。风雨飘摇的年代,叶来荣的儿子叶阿岳长大成人后,也走上灯塔,化身为“风雨守塔人”。

  在叶中央的童年,与之相伴的,就是海上那一座座孤独庄严的灯塔。1944年,在叶中央5岁时,他和父亲叶阿岳就一起生活在鱼腥脑灯塔上。

  但人和孤岛一样,在狂涛巨浪中,有时就像一块弱小的礁石。

  1944年,叶中央5岁时,由于台风骤至,停泊在灯塔下运送生活物资的小船在风暴中飘摇沉浮。为了将小船转到背风处,叶阿岳迎着疾风骤雨冲出灯塔,却永远消失在那片风雨中。

  眼睁睁看着父亲在海中沉没,听着母亲呼天抢地,叶中央仿佛一瞬间长大了。后来,爷爷叶来荣将叶中央带上了驻守的白节灯塔,叶中央和灯塔的故事也从此开启。

  19岁时,叶中央正式成了叶家第三代守塔人,之后辗转唐脑、白节、花鸟、小板等8座灯塔,其中在白节山时间最长,前后守了25年。

  寂寥的星空下,唯有灯塔这海之萤火,在暗夜中拥有温度和方向,这让叶中央心中充满了神圣的感觉:对于航船,灯塔就是方向,就是希望。

  叶中央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守塔上,每年只有15天假期,一年只能回一次家。1971年春节前夕,被调到三星灯塔的叶中央将回家过节的机会让给了别人,自己只是捎信给妻子,让妻子带着女儿上岛过节。

  叶中央满怀欣喜地等待着,在这之前他已经整整一年没有见过妻女。然而等来的消息却是她们乘坐的船翻了。五人遇难,包括他的妻子和五岁的小女儿。

  如今,几十年过去,回忆起当时的画面,叶中央忍不住眼眶湿润,回话凌乱,只是如呓语般说着,自己永远都记得那一天。

  在一连几个月的悔恨、自责中,叶中央向领导请示:“给我换一座塔吧。”这一回,他去了爷爷曾经守过的白节岛,三星灯塔锁住了他太多回忆。

  每当夜幕降临,叶中央常常抽着烟,他就觉着,父亲、妻子和女儿,就在灯光照射的远方,他要陪着他们。

  1984年镇海航标区招灯塔工,叶中央为他唯一的儿子叶静虎报了名。两年前,叶家最年轻的80后叶超群也紧随父辈们的步伐,登上了位于宁波镇海的七里屿灯塔。

  “灯塔”这两个字,似乎已经融进了叶氏一家五代人的血脉中。

  最孤独的工作

  在寂寥的星空下,倾听着萧萧的海风,茕茕孑立的守塔人,只能与灯塔形影相吊。一辈子守塔,岁月除了留给叶中央哮喘、风湿等疾病,也赋予了他甘于寂寞的力量。

  岛上的日子很艰苦,荒岛就像孤儿一样远离大陆。叶中央回忆道,岛上没有淡水,吃的用的全靠雨天蓄下的雨水。“一吨柴油一吨水,在海上,淡水运送的成本太高,要喝上干净的淡水实在太奢侈了。”叶中央告诉记者,下雨是岛上最高兴的事儿,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淋“天浴”了。

  从前没有气象预报,当台风突然来临时,补给船无法到达岛上,断粮断菜就成了常事。叶中央说,有时一个月没来补给,只能用酱油汤泡饭。最惨的一次,岛上5个男人7天全部的伙食,竟是一个约5公斤重的冬瓜。

  然而,相比条件的艰苦,最难熬的还是无边无际的孤独。“灯塔在大海中心,我们闭上眼就是海浪声,睁开眼看到的就是大海,一上灯塔,就是十一个月,几乎与世隔绝。”叶中央说。

  时间,在孤岛上似乎静止不动,年少时的冲动,早已随着浪涛被拍打散尽,日复一日,只有海风,只见海水,这是一场与孤独的较量。

  宁波航标处党委副书记莫建顺告诉记者:“在茫茫大海中,孤独的守塔人看到远处航行的船只,就会不由自主地摇臂打招呼,也不管对方看不看得见,这恐怕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和慰藉吧。”

  对于守塔人来说,除了用灯光为往来船只导航,测量电池电压、保养灯具、定时巡查也是日常工作之一,守护“生命之光”对灯塔人来说是一种天职。

  一次台风夜,狂暴的海风带着恐怖的尖啸声横扫过来,但给塔灯上弦的时间到了。为了防止灯塔“失明”,顾不得嘶吼的暴风雨,叶中央迎着台风一头扎进了风雨里,抓住值班室和灯塔之间拴着的“安全绳”,在风雨之中艰难爬行。100米长的路,他爬了足足半个小时。上完灯弦,他才发现腿上手上全被尖利的礁石割破,血流殷殷。

  历经狂风暴雨和酷暑严寒的岁月,对于灯塔人来说,“人在灯亮”,不仅是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也在沐风栉雨的日子里,幻化成为平凡日子里的默默坚守。

  守望最后的灯塔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孤岛中守望灯塔或许成了世界上最孤独的工作。相比现代大都市的繁华与喧嚣,在无边的孤寂中守望生命,是一种别样的精神样本。

  作为“灯塔世家”的第五代传人,叶超群在爷爷的劝说下,也开始上岛登塔,做起了守灯人。或许是融在血液中的家族精神在涌动,性格内向的“宅男”叶超群登上七里屿灯塔时,第一感觉竟然是亲切。爷爷和灯塔的故事,或许就像一粒种子,早已悄悄埋在他的心底。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一代的灯塔工,生活不再像父辈那般艰苦,岛上接通了通信网络,休假也比父辈多了,现在叶超群每工作一周就可以回家休息一周。宁波航标处运行保障科副科长杨杰表示,航标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不少灯塔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可远程监控。

  如今,灯塔工的数量逐年减少,在宁波航标处管辖范围内,除7座相对重要的灯塔仍有人24小时守护外,其余千余座航标都已经改成了遥感监控。

  面对整个家族守望了一个世纪的灯塔,叶超群对灯塔有着自己的理解: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灯塔的引航功能可能会弱化,但随着岁月的推移,灯塔的内涵逐渐沉淀,已经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2013年4月,包括七里屿灯塔在内的11座“浙东沿海灯塔”入选第七批全国文保单位。

  与叶超群同在七里屿灯塔的“90后”小鲜肉刘世星,去年也跟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了一名灯塔员工。刘世星认为,不管未来灯塔是否会“退役”,但继承父辈的情怀、保证海上船只的航行安全,仍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除了叶家五代守塔之外,在宁波航标处还有很多的“兄弟灯塔工”、“三代守塔人”、“夫妻灯塔工”……一代代传承,让“孤岛守灯人”逐渐超越家族职业的囿限,升华为如大海般深沉的奉献精神。

  一百多年过去了,如今,海中的灯塔依旧孤独屹立,在明灭的星光下,倚塔望海的叶超群逐渐与灯塔孤影融为一体,光影转换间,重叠成叶家五代人百年守望的厚重剪影。(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