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春见闻:宝成铁路上列车长李凡的春运情结

2016年02月19日 08: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石家庄2月19日电 题:宝成铁路上列车长李凡的春运情结

  中新社记者 鲁达 陈林

  上世纪50年代,从抗美援朝战场归来的李广玉积极投身铁路建设,在施工难度最大的秦岭隧道,用大锤凿出了一个个炮眼,和同事们一起建成了连接中国西北、西南间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宝成铁路,将陕川古道贯通相连,让天险变成了通途。

  一甲子后的今天,在中国一年一度的春运期间,这列由北京铁路局石家庄建筑段值乘的列车上,连续9年走上春运前线的“80后”列车长李凡没有想到,会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与爷爷李广玉生前工作的地方“相遇”。

  从北京往返成都,这列新式绿皮车需要行进近90个小时,其中约1/3的时间行驶在单、复线均有的宝成线上。尽管已是第二次与这条铁路相遇,但李凡心情依然激动,换班后顾不上休息,就拿出手机拍摄沿途的桥梁、隧道。

  “这是观音山展线,以3个马蹄形和1个‘8’字形迂回展线上升,可见修建难度之大。”他一边拍一边有些兴奋地说。

  在宝成线中间,许多路段坡度大、弯道多,没有电气化前只能通过功率低的蒸汽机车头带车。1975年电气化修成以后,运力大大提升。

  从已进博物馆的蒸汽机车,到仍在使用的内燃机、电力机,以及代表中国列车最高水平的高铁动车组,中国几代铁路人用创新、执着创造了铁路的飞速发展。仅火车时速已从早年绿皮车数十公里每小时提高到现在高铁最高的每小时350公里。

  在一年一度的春运中,火车依旧是中国人长途出行的主要方式。已经过半的2016年中国春运,正迎来务工者的返城高峰。这趟专门为春运增开、往返北京与成都间的列车上,约八成以上旅客是从四川等地进京的务工者。

  对老幼等重点旅客照顾、帮务工者整理大包行李、处置突发事件、对乘务人员劳动纪律和作业纪律管理、车厢安全巡视……车上的李凡,一直往返于车头、车尾间。“一天差不多来回走十多次,有十几公里”。

  在这场相当于整个欧洲人口搬家4次的人类历史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中,有许多像李凡一样的普通铁路人,用一种看似普通的重复,保障着旅客的安全、方便、温馨出行。

  列车前行中,看着沿线两边像哨兵一样的接触网线杆,李凡想起了父亲。3年前那趟春运他带队值乘的列车途径宝成线,出发前父亲特意给他详尽描述了这段线路的全部路况。“他几乎对每一处大的桥梁、隧道都熟记于心,认真提醒我哪一段儿路难跑,要特别注意。”

  上世纪70年代,父亲李金龙子承父业,参与到宝成铁路的电气化改造中,从搬运工到汽车驾驶员,陕川绵延数百公里的山间铁道线上留下了他的足迹。1975年宝成铁路全线完成电气化改造后,成为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去年,退休在家的李金龙时隔40年,首次回到了他工作过的宝成线上,并特意带上了李凡4岁的儿子。在那里,老人又一次向孙子说起了自己的父亲李广玉在秦岭隧道日复一日凿炮眼打废一把把钢钎的故事,也忆起了自己一趟趟重复往铁路沿途送线杆的往事。

  老人有些感慨地说,想再看看父亲和自己工作过的地方,希望能把父辈铁路人身上的精神,让后代传承下去。(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