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白海豚多次闯入内河 专家:或因年老迷途

2016年04月13日 10:4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偶尔露出水面呼吸的“老白”身上的斑点已经非常明显。吴伟洪 摄

   被困清远北江,历经救援人员11天陪同、欲护送其回到大海的“老白”,最后还是悄然离开了我们。4月12日,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处确认,10日在三水和四会交界处水域发现的中华白海豚尸体,经过专家通过照片对比等手段确定为上个月28日误入清远的“老白”。

   事实上,自“老白”误入清远内河那一刻起的近半个月时间里,它就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无独有偶,半年前的2015年10月16日,另外一头中华白海豚“大白”在“闯”入佛山东平河后,亦一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上演了一段全城“送大白回家”的温情。

   短短半年时间,中华白海豚误入内河就有两起,它们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地冲进危机四伏的内河中?是它们自身问题,还是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白海豚误入内河该如何救护?……连日来,南方日报记者亲历“老白”护送的过程并求索答案。

   ●南方日报记者 黄进 通讯员 姜淑娟

   三度护送“老白”回家

   各路媒体跟踪报道,渔政部门日夜“护航”护送其“回家”,白海豚专家现场长时间研讨,海事部门封航以便“护送”,水务部门拉闸停航……3月28日,“老白”的到来,在清远产生了不小骚动,也这个城市“忙”了起来。

   省海洋与渔业局亦对“老白”误入清远内河一事高度重视,先后两次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驱赶护送,但由于河道船多、水下复杂等因素均未能成功。

   4月5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研究员王克雄、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技术研究科科长陈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涛三位水生生物领域专家分别从武汉、珠海、广州出发,奔赴一个共同的目的地:中华白海豚被困的清远北江。

   在一个多小时的现场考察后,三位专家和保护区管理局在清远支队一间十几平方米见方的办公室里围坐,开始了接下来近4个小时的讨论。

   “现场经勘测,最深的水位有17米左右,最浅处只有5米。水底应该是一个凹下去的地形。这也可能是前两次海豚驱赶失败的原因之一,海豚不愿意往浅水地区游……”

   “一开始考虑过使用渔网捕捞,但海豚在受惊后,捕捞对海豚来说是很危险的!”

   几位专家你一言我一语,在现场热烈的交锋中,陈希灵感一闪而过。他想起前几年在佛山驱赶“大白”时,看到渔民使用的一种赶鱼方式:竹竿上面挂着几个铁环,通过晃动竹竿的方式产生响声,继而产生了“民间”特有的改良“声驱法”。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一直到第二日凌晨,专家和清远渔政支队人员,将理论和北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讨论,焦点始终是“老白”的安危。如何安排救护参与的渔民和渔船?如何与海事部门沟通安排货船让出河道?用网挂铁环还是用绳子挂铁环?

   最终,讨论的地点从会议室转移到宾馆房间,直到凌晨,最优方案才最终敲定——综合措施“驱赶”护送“老白”回大海,主要将船只都调到同侧,空出一侧通道,江面也变宽了,同时对江面封航,禁止往来的船只对海豚造成影响,此外还采用渔船引导其向出海口。

   讨论之外,是渔政支队的队员们不分日夜24小时守护在北江,看护“舍不得离开”的“老白”。清远市支队和清城区、清新区两个大队组成了一支看护队伍,从28日发现白海豚到4月8日的驱赶,整整11天。

   闯入内河或因年老迷途

   对于为何要“驱赶”护送“老白”,陈希有自己的看法,“驱赶护送可能会导致死亡,但一旦成功入海,它还有一线生机,但任由其在内河,将必死无疑。”陈希说。

   无论如何,在清远渔政部门工作人员看来,对于“老白”的综合措施驱赶救护是成功的,因为4月7日一天经过9个小时的努力,中华白海豚已脱离船闸下游出水口附近主航道的危险水域,抵达佛山三水水域,实现了有效的救护。

   事实上,目前,广东处理误入内河的白海豚已形成一套评估、决策机制。省市渔业主管部门、执法力量、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中心、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以及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的鲸豚研究人员形成联动,现场观察、多方商议,根据情况作出决策。

   一般来说,先进行跟踪观察,不进行人为干扰,看它是否能自主游回大海,之后评估河道现场条件、河豚身体状态,再来决定是否需要人为驱赶或引导其游回大海。

   陈希分析,白海豚“闯”入内河是其自身的习性之一,要么因为年龄过大自身导航系统出了问题,要么因捕食而误入。

   相关专家也表示,虽然目前并没有相关研究对白海豚“闯”入内河的原因得出结论。但一般认为,它们有可能在出海口追着鱼群摄食,误入河道里。如果是健康的个体,会依靠自身的回声定位系统,游回大海。

   陈希同时认为,近几年对于白海豚误入内河的事件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一方面表明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是否存在过热的情况值得思考。

   而对于年老个体误入内河的情况,陈希呼吁应该理性看待,不应太多干扰,只需报相关部门备案即可,“其实有可能(来到内河)是它自身的选择,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终老’。”

   应减少污染和船舶干扰

   据陈希介绍,三水和四会交界处水域并非是今年死亡的第一头,3月21日,在珠海唐家淇澳淇沙湾的海滩上也发现了一头死亡海豚。据管理局监测到的情况,珠江口海域平均每年白海豚死亡数量约10头。

   至于海豚死亡的原因,陈希说很难界定具体到某个因素,特别是由于内脏病变而导致的死亡,因为很多情况下白海豚尸体被发现时都已死亡多日,这给界定死亡原因增加了难度,有很明显的外伤除外。

   但水资源受到污染、渔业资源不断减少、途经的高速船只螺旋桨打伤或打死白海豚以及废弃的渔网这四大因素通常被认为是威胁白海豚生存的主因。此外一方面是白海豚本身出生率低、成活率低,幼体死亡率也很高,且死亡情况主要集中在4月至10月。

   据悉,管理局从2003年以来对所有能处理到的白海豚的死亡案例都会建档并作成因分析。目前分析得出导致白海豚死亡的原因,排在首位的是幼豚的高死亡率,占38%;其次是高速往来的船舶,占18%-20%;第三是渔民的捕鱼网,白海豚捕捉食物时,钻进网里就跑不出来,无法呼吸致死,占19%-20%。

   尽管管理局不断加强监测,珠江口海域白海豚的识辨数量也在增长,2012年保护区累计辨识个体总数为1226头,2013年为1692头,2014年达到1870头,目前约2000头,2015年年底达到2060头,但白海豚的生存环境不乐观是不争的事实。

   省海洋与渔业局自2001年至2014年发布的历年海洋环境质量公报都显示,作为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的珠江口海域,一直都是劣质水分布的重灾区。2009年,在国家海洋与渔业局历年监控的6个入海河口中,珠江口评价最低,其生态系统多年处于不健康状态。

   国家海洋局近日对外发布的《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也显示,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依然严重。2015年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6.7万、5.2万、4.0万、6.3万平方公里,分别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2.2%、1.7%、1.3%、2.1%;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要素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对于如何能更好保护白海豚,中山大学特聘副研究员林文治在自己的微博“@林文治的白海豚保育”中回复网友的提问时就提醒,目前我国海洋保护区的设计模式是参考陆地保护区的,但两者在使用上有极大差别。例如陆地保护区的核心区,未获得批准任何人不得入内。但海洋,例如珠江口,要建立一个不准任何人进去的区域是不现实的。

 

【编辑:左盛丹】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