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湖南职业教育的转型之路:力破就业晋升瓶颈(图)

2016年05月23日 20: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湖南职业教育的转型之路:力破就业晋升瓶颈(图)
湖南省工业技师学院的学生正在车间里实训。 李俊杰 摄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行空乘实训。 李俊杰 摄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行空乘实训。 李俊杰 摄

  中新网长沙5月23日电 题:湖南职业教育的转型之路:力破就业晋升瓶颈

  记者 李俊杰

  在某车企工作已两年的李廷科,原是湖南一所高职院校焊接专业的毕业生。今年3月,小李为自己重新制定了新的职业规划:“回炉”另一所职业院校继续学习焊接技术。

  李廷科今年22岁,目前是湖南省工业技师学院焊接专业短训班的学生。

  选择回炉再造,源于李廷科的就业“遭遇”。李说,2014年毕业后,由于实操技能不过硬,未能在该企业谋得一份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去年底,他从该企业离职。

  “要想在职业道路上走的更远一些,必须提高自己。”李廷科说。

  与李廷科有着同样想法的,不在少数。李留意到,仅近几年,与其有同样想法、并前往同一所学校回炉深造的师兄,就已有十余位。

  有关专家表示,很长一段时期,许多用人单位找不到技术娴熟的劳动者,很多劳动者因为技术技能差而找不到工作岗位。李廷科们的这种“回炉”现象的背后,折射的不仅是用人单位与就业者的理念之变,更昭示着新的就业形势下,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着新的转型挑战。

  专业调整:破解同质化弊病

  在一些高职院校管理者看来,自一所高职院校的焊接专业“转移”至另一所技师学院同一专业“回炉深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通病”:专业门类雷同,专业内涵不特不新。

  起步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湖南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专业设置望市场之“风”而“动”。职业教育游离于地方产业之外,弊病亦随之显现:一方面是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过剩,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却是新兴企业、支柱产业技能型人才的极度匮缺,导致供需矛盾突出。

  “如何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发挥专业建设的集聚效应,走出一条地方性高职院校改革发展之路?”湖南多位职业院校负责人受访时认为,这既是亟待破解的难题,也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建说,通过深入调研和专家论证,按照“错位发展”的要求,该校构建了以健康服务为主线的特色专业体系,撤销了14个专业,新增了11个专业,成功实现了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专业的调整。

  同样作为地方政府主办的职业院校,坐落在湖南省会的长沙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精准明确:对接产业园区,服务地方经济。

  该院紧密贴合长沙产业转型升级及建设“工程机械之都”的需求,坚持以工程机械和汽车类专业为主体发展,走工学集合道路。

  为顺应发展需要,依托机械工业产业迅速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40余年办学历史的老牌高职院校。该院党委书记成立平介绍,学校专业设置及结构调整,始终结合湖南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建成了深入融入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的特色专业群。该校是湖南首批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院校之一。

  对于有着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而言,同样面临着专业急需调整优化的现状。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空军装备部,1998年3月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承担为军队航空装备修理和地方航空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该院院长朱厚望说,升格为高职学院以来,学院先后开设了33个专业,但紧密对接航空产业的专业只有11个,仅占全部专业的三分之一。专业中有生物制药、会计等许多与航空毫不相干的专业。

  “专业设置是否为行业产业提供有效服务,是职业院校生命力能否持久的关键。”朱厚望介绍,该院制订了2012—2016年专业调整规划,先后撤销与航空产业对接不紧密的专业22个,新增航空类专业10个。

  由湖南省经信委主管的湖南省工业技师学院,则根据湖南经济发展实际,组建了化工建设、电气与信息等四大专业群。

  人才培养:大国工匠成重大使命

  怎样培养未来的大国工匠,让中国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世界的质量标杆,这是职业教育肩负的使命。

  采访中,多位高职院校管理者坦言,尽管目前各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非常重视,不断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及改革,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一是操作技能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二是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技能技术的人才,让每一位学生人生出彩,成为职业院校培育人才的新课题。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借鉴航空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引入中国质量协会星级评价体系,全面推行实践教学现场管理星级评价建设,实现教学情境与企业生产情境高度吻合,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双提高。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深入开展国际化合作,深化与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订单培养”,与韩国、英国等国的高校分别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并与企业开设了“奔驰班、大众班”等10多个订单定向班,还承接了一些公司的新产品研发项目。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200余家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股份制“引企入校”,在校内合作共建了多个生产型实训基地,极大促进了专业建设。

  为助推老年产业发展,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岳阳市老年护理产学研战略联盟”,引入该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资金,共建了湖南唯一一家由高校和企业共同投资兴建的养老机构和老年护理实习实训基地——国泰阳光颐养院。

  长沙航空职院牵头成立了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协同创新中心,该院从深度对接、合作办学的企业中聘请负责人担任学院客座教授,聘请生产一线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是职业技术学院最吸引人的地方。李廷科说,她回炉再学习之所以选择湖南省工业技师学院,是因为这里有个湖南著名的焊接技能大师王洪。

  2002年,在生产线上工作了15年的王洪选择来该校教书。他说,自己工作时接触到的国外生产理念,不论从安全、效益还是质量方面都比国内先进。这让他觉得有必要让更多的学生在专业上实现更高质量的“中国制造”。

  湖南省工业技师学院院长张文兵告诉记者,该校正是因为拥有一批像王洪一样的教学名师,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才为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教学创新:“素质”与“技能”并行发展

  李俊是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应用技术专业的大一学生。他告诉记者,在课堂上,看不见教学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学生也没有传统教材,有的只是学习工作页、信息页和项目操作工单,学生团队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一个个工作任务。

  “之前的课堂我们总是等着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现在大家有想法就积极主动地表达。”李俊说,该校引进的教学模式为“胡格”模式,该模式从德国引入,不同于传统教学,它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实现“素质本位、人格本位”。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在团队合作下,负责任地、有效地、独立地完成各项任务。”长沙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红专说,目前全国汽车专业项目学校中,共有八所职业院校运用“胡格模式”教学,湖南仅一所。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积极试点“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该院党委书记成立平介绍,该校结合企业和学校实际,依据职业岗位成长过程,实施“三年三阶段”工学交替培养,设置“职业体验、职业适应、职业融入”三个轮训阶段,分别实习两个月、五个月和八个月。职业融入阶段,通过校内外的交替,专业与企业良好互动,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螺旋提升。

  不过,在长沙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红专看来,相对于技能,素质对于高职学生就业与发展而言,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

  ?依托雷锋故乡的地域文化优势,2013年3月,该院创新性地提出了“培养雷锋式职业人”的教育理念,并以学院主持的湖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示范建设项目“雷锋式职业人培育工程”为载体,联合“兄弟院校”全面开展雷锋式职业人素质训练活动。

  职教未来: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相较于高等职业院校,职业中专的发展之路要艰辛得多。

  对此,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校长李浩深有体会。他说,目前一些地方的职业中专,学生生源相对单一,大多集中在当地。而一些偏远的县城,在办学条件及经费等方面尚存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职业中专的就业压力面临较大挑战。

  李浩建议,目前职业中专毕业生年龄偏小,大约在18岁左右,心智尚不够成熟,技能学习也还不够。他希望能推进“3+1”的模式,继续保留在职业中专的序列,但采取3年学校学习加1年岗位实训的方式,在办学实力较强的县(市)区展开试点。

  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多年职教经验的张建认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各院校主动融入产业发展,形成具有个性特征和地域特色的专业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错位与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所急需的高技能教师人才难以入校,这是湖南省工业技师学院院长张文兵最大的困惑。他说,当前职业学校引进高技能教师人才比高学历教师人才要难得多,一方面是源于政策瓶颈,很多有技术专长的高技能人才没有招聘规定所需的高学历;二是待遇问题,学校没有足够的自主权,也没有足够的经费聘请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的高技能人才担任教师。

  张文兵同时建议,应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的畅通升学通道,为中职学生提供继续深造平台。该平台必须将操作技能纳入考核,不能回归高考窠臼。(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