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乌蒙山震区扶贫特写:灾后重建结合精准扶贫 助农户走向新生活

2016年10月21日 23: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曲靖10月21日电 (龙文驰)云南会泽县,位处滇东北乌蒙山腹地,山区面积达96%,贫困人口30余万人,是国家级的贫困县。2014年发生的“8.03”地震,致使会泽县房屋倒塌1269间、受损13936间,公路受损13.26公里,灾难的降临似乎为当地本就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但今年以来,会泽县的多项措施落地见效,全县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离不开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正是他们活跃在山间乡里的身影,使会泽不仅走出了地震带来的影响,还谱写出了会泽县百姓脱贫致富的新篇章。

  “大款”情系家乡回村任支书做农户的致富“领路人”

  蓬乱的头发,黝黑的皮肤,裤脚溅上了泥点。记者近日在会泽县瓦窑村见到村支书解恒考时,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个年均收入200万元的“大户”。当地村民向记者说:“解书记对家乡有感情,以前出去过又回来了,为乡里做了很多事情咧。”

  3426人的村子有1030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超过30%,没有一平方米的硬化道路,这就是瓦窑村。曾经,当地人会威胁女儿说:“把你嫁到穷瓦窑去。”

  回村任支书的十多年来,解恒考带领百姓搞产业种植、发展务工经济、畜牧养殖,让曾经的“穷瓦窑”变成了周围乡村羡慕的对象。借助土地流转,发展集约经济。农户不仅将土地出租给企业,还在企业中务工。据解恒考介绍,村子中的百姓通过入股企业,能够有近4000元的分红,在企业中务工,还另有收入,这让很多人尝到了甜头,也有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现在的瓦窑村,硬化道路达到5000多米,小轿车进村早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以前穷得叮当响的农户,都住进了安置新房,购齐了家电。解恒考曾说:“通过大家的努力和实实在在的效益,让大家都变得支持我们。有思路才有出路,我相信有村委会的努力和老百姓的支持,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易地安置农户走出危房 添置新业谋求新发展

  “在原先住的土坯房上,用竹竿和塑料布支起的棚子就算是第二层了,我和媳妇就住在里面。”在会泽县新的金钟街道,45岁的晏吉宽坐在新房的沙发上抽着水烟,房子190.8平方米,一楼作为铺面,一个月有700元的收入。算上低保,晏吉宽一家四口每月有1200余元的收入。虽然仍不富裕,但比起之前,已是大为改善。

  晏吉宽是会泽县以礼村的村民,以礼村位处山区的滑坡地带,村民普遍面对着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生存难题。10年前,一块从山上滚落的石头击中了正在耕地的妻子,使其至今瘫痪卧病在床。晏吉宽也只能守在家里,无法外出务工挣钱,一家人的生存,只能靠那山地上的5.6亩薄田。而在2014年鲁甸地震来袭时,村子的许多房屋出现了开裂、地基下沉,成为危房。

  为了帮助农民改善居住环境,脱贫摘帽走上致富路,政府在距离县城7公里的金钟街道盖起了以礼中心安置点,占地面积约450亩,计划安置农户1000户,计划总投资3.5亿元。

  现在的金钟街道安置点不仅学校、医院、活动广场一应俱全,使以礼村的百姓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公交车站就在家门口,到县城只要半小时。

  解决了交通难题,不少人买车跑起了运输,还有的不仅在自家铺面开起了小卖部和饭店也选择到城里打工。金钟街道党政办副主任代兴朗告诉记者:“现在打工机会比以前多了,一般没有技术的女工每天能挣70元左右,男工每天100元左右,技术工种150元—200元。”

  街道旁青瓦白墙的新房错落有致,等待着村民进驻。摆脱了过去艰苦环境的以礼村民,将在这里开始新的生活,心怀希望的去经营他们美好的未来。

  驻村工作队攻坚克难 为乡里携手并进奔小康

  “这路也太难走了!”记者近日乘车至会泽县灯草塘村时,泥泞坑洼的道路乱石凸起,需要挖土机挖去泥石开道,汽车才能通行,司机便不由得发出如此感慨。可这段路,已是灯草塘村为数不多的未进行道路硬化的路段。目前,灯草塘村的6个村小组都在进行道路铺设工程,项目将惠及1000余人出行。

  “以前走访贫困户,路上坑坑洼洼的,车不时打滑,30年驾龄的司机都得小心翼翼,一个念头在我的心里愈加清晰:一定要修路,提高灯草塘村村组道路硬化率。”这是灯草塘村工作队长栾丽芬的回忆。

  不仅是道路建设,在项目投入近700万元的《灯草塘村委会发展规划(2015—2016年)》中,涉及十个制约当地脱贫致富的难题,涵盖了道路、卫生、产业、教育等方面,这一切都离不开灯草塘驻村工作队的付出。

  说起灯草塘村,栾丽芬如数家珍:陈家的爷爷、奶奶见到我就说:“宝宝,来我家吃饭嘛”;黎家坪的小弟弟小妹妹每次见到我都问:“姐姐,你什么时候再来我家看我嘛?”;毕家大叔多年的精神病有了好转,简单生活自理已经没问题了……

  半年来,驻村工作小队东奔西走,走遍了灯草塘的每个角落,“狗见到我们都不咬了,成了‘狗不理’,”栾丽芬说,““精准扶贫要确保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做到因户因人施策,才能实现真扶贫。”

  栾丽芬和驻村队表示,为乡村的扶贫尽心尽力,乡亲们的变化是他们最爱看到的。他们坚信,2016年底的灯草塘,不仅能脱贫,还会一路奔向小康。(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