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北扶贫产业园区的搬迁户:一年“闪变”新活法

2016年12月14日 15: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保定12月14日电 题:河北扶贫产业园区的搬迁户:一年“闪变”新活法

  作者 鲁达 郝烨 高红超

  “一路上眼泪就止不住地流。”怀着浓厚的故土情结,易地扶贫搬迁户张淑格忆起一年前离家时的情景仍感慨万千。

  作为中国人权事业进步的显著标志,中国的减贫行动目前进入攻坚阶段。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区来说,中国政府启动异地扶贫搬迁工程,以改变当地民众生存现状。

  张淑格出生在河北省涞源县土安村,地处深山,距县城35公里。村民们祖辈住土坯房,耕种狭小的“手绢田”、“草帽田”为生。多年前,张淑格的母亲突发脑溢血,因当地交通不便无法得到及时救治不幸离世,这让她痛下决心要挪出“穷窝”。

  2014年,土安村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政府补贴和群众自筹相结合。该村成为涞源县最早一批“吃螃蟹”的搬迁村。

  “下山去能干啥?收入来源是什么?山下生活费用高不高?搬走后的旧房子咋办?”52岁的土安村村民王福利的想法代表着多数村民的顾虑。在了解相关政策后,大家带着“豁出去”的想法决定搬出去“试一试”。

  截至目前,河北省共启动31个县、15.2万人的搬迁工作,189个集中安置项目全部开工。

  中新社记者日前赴河北省部分扶贫产业园区,探访那些在短短一年内,“闪速”变换新活法的居民们。

  2015年,张淑格、王福利两家搬入新建成的“富安新村”。张淑格带记者参观她近100平方米的新居,话语中透着喜悦,“以前的土坯房换成了整齐牢固的砖瓦房,水、电、路设施也齐全得很。”

  富安新村去年建起服装加工厂,张淑格等20多名“搬迁户”进厂务工成为“上班族”。张淑格说,在服装厂每月有1000多元(人民币)固定收入,和之前‘土里刨食’的日子没法比。

  搬到新村的王福利也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到两三公里外的县城从事一份稳定工作。妻子则在县城卖煎饼,全家年收入近4万元,比搬迁前翻了一番。

  按照规划,村民搬到新居后,涞源县将把贫困村的房屋、山场、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和招商,村民们可以通过转让、参股、打工等方式参与开发、盘活资源。

  据2015年底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中国将用5年时间对地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力争“十三五”期间完成1000万人口搬迁任务。

  距涞源县300多公里的河北省沽源县新民村也迎来整体异地搬迁,新建房屋总规划面积达80多亩,并配备超市、电商网店、公园、幸福互助院等,还将建设加气站及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

  村民赵丙续家明年5月将搬入三间独门独院的砖房。赵丙续说,他家的旧房将流转出去,重点发展错季蔬菜、脱毒马铃薯等作物。村里还将成立村级劳务输出市场,拓宽就业渠道。

  赵丙续憧憬着未来的生活,“前半辈子都在过穷日子,后半生我要尝尝好日子是个啥味。”

  据国务院近期发表的《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白皮书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按照农村现行贫困标准累计减少7亿多贫困人口,超过美、俄、日、德四国人口总和,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7%,成为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