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媒关注北京试点垃圾分类:居民认知低 效果待提高

2017年02月03日 13:43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与互动 

  外媒关注北京试点垃圾分类:居民认知低 效果待提高

  责任编辑:朱方雨

  核心提示:外媒称,北京垃圾分类并非没有进展,收集、运输、利用、处理四个环节都有做得好的试点社区,但缺少一条完整的示范线。

  参考消息网2月3日报道 外媒称,由于居民认知低,管理不细致和缺少“示范线”等多种原因,已经实施多年的北京垃圾分类效果有待提高。

  “果皮菜叶制成环保酵素,杂草树叶转化生态肥,易拉罐、旧报纸等各种可回收垃圾由清运工收拣,抵消清运费……没花财政一分钱,可回收废弃物基本不出社区……”一位北京民间环保人士自豪地细数所在北京一家社区垃圾分类的成果。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月2日报道,像这样做到垃圾分类的小区并不普遍。北京作为中国第一批实施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至今已有16年。

  报道称,几乎随处可见的是,社区、街头摆放了许多分类垃圾箱,但各种垃圾依然混装,分不清哪些可回收和再利用。环保组织对北京试点小区调研后得出结论: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始终很低,垃圾分类认知水平不够,有限的垃圾分类成果还需要“二次分拣”。

  最近20多年来,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分类试点,北京市民对垃圾分类并不陌生。到2013年底,北京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已接近3000个,配备有相应的分类垃圾桶和回收人员。2015年,一些试点小区还用上了高科技,用互联网+、扫二维码吸引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民间环保人士对新加坡《联合早报》表示,北京垃圾分类并非没有进展,收集、运输、利用、处理四个环节都有做得好的试点社区,但缺少一条完整的示范线。

  受访民众则对新加坡《联合早报》表示,不是不愿分类,而是因为“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分好的垃圾,最后还是被环卫运输车‘一锅烩’了”。

  报道称,垃圾管理细节不够公开,民众自然对垃圾分类缺乏信心,进而影响源头分类,如此恶性循环,垃圾分类势必难以推进。民间环保人士建议政府公开各个管理环节以及各种做法的经验与不足,同时建立分类示范线,把各个示范环节连接起来,让民众看到整个流程的有效性,重树民众自觉分类的信心。

  报道指出,政府毋庸置疑希望把垃圾分类做好,但过去多轮政府主导的垃圾分类结果表明,缺乏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和参与,即便投入了真金白银,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编辑:王忠会】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