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春见闻:“第一书记”倾心力 昔日贫困换新颜

2017年02月05日 12: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青岛2月5日电 题:“第一书记”倾心力 昔日贫困换新颜

  中新社记者 胡耀杰

  “娃儿,你又回来了,真好!”春节的假期刚过,83岁的王奶奶一大早看到回到村子开展工作的驻村“第一书记”王刚时,拍着他的肩膀唠着家常,显得格外亲切。

  王奶奶的高兴发自心底,也代表了全村人的心情,正是这位从政府部门走进田间地头、从城市孩子变为农村娃儿的驻村“第一书记”,把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镇前吴家村,由原来村庄集体收入为0元的青岛市经济薄弱村,变为现集体收入每年6.5万元的先进村;原来土路泥泞道路难走的小村庄,变为有山有水干净整洁的绿色小镇....。。

  “今年春节,与以往不同。”村民王夕云说,“原来的春节,喜庆之余人们总有一种对来年未知的不踏实感。自从小王2015年来到村子,经济、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今年过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从心底发出的笑容挂在每个人的脸上。”

  王刚是一个在城市长大的“80后”,为响应国家选派机关公务人员到村任职“第一书记”的号召,2015年6月他从青岛市机关事务局被选派到了“青岛市经济薄弱村”——平度市大泽山镇前吴家村。

  回想起2015年6月刚到村里时的情景,王刚依然历历在目。他说:“前吴家村自然资源匮乏、民生欠账严重、街道杂乱、村委大院破旧、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众多。刚刚就职时,‘水土不服’让自己在工作中碰到了‘软钉子’,很好的想法没有被村民接受。”

  77岁的老汉季文英说:“娃儿(王刚)刚来到村的时候,俺心里就琢磨,一个城里娃儿到条件苦的村,耐得住嘛,后来慢慢觉得,这娃儿就像是俺自己的孩子,一心为了村子好。”

  为了消除“距离感”,王刚有意改变口音,学一些当地的方言土语,不再用普通话和村民们交流,并从村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入手,筹措资金为村里安装净水设备,对村庄4条道路进行了硬化并安装太阳能路灯,联系爱心企业资助6名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民生诉求得到解决后,村民们纷纷认为这个第一书记“靠谱”,信任逐渐建立。

  时间飞逝,2016年6月,第一年挂职期结束。通常驻村书记都是为期一年,这让村民和王刚都不舍彼此,在乡亲的挽留下,王刚克服困难,毅然决定留在村里再干一年。

  “民生问题解决了,他就想怎么让村民富起来。”45岁的村民吴国成说。

  针对村庄农业发展中水利灌溉的瓶颈,王刚通过协调,为村子建成拦河坝并铺设灌溉管道,以农业增产带动农民增收,预计村民年可增收80万元,同时在村委办公室屋顶实施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

  经过一年半的努力转型,截至2016年底,村中四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村庄也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在政府对82个村庄2016年度考核中,前吴家村被评为综合考核先进村庄和精准脱贫工作先进村庄。

  “眼看又一年的挂职工作即将结束,自己也在思考村子未来的发展,一定要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发展高效农业,以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增收,带动农民的增收。”王刚说到这里,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自己真的不舍村里的‘亲人’,虽然自己要回原单位工作,但有时间一定会常回来看看,因为这个村也是我的家。”(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