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歧视还是便利 消费者想要怎样的“无现金社会”?

2017年08月10日 14:17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 

  原标题:无现金社会,狼来了?

  文/孙文晔

  用支付宝官微的话说,现在距离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还有1663天。这种倒计时的紧迫感源于今年2月,马云在两会上宣布:要用5年时间把全中国推进到无现金社会。

资料图:顾客用“扫码支付”付款。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吕少威 摄
资料图:顾客用“扫码支付”付款。 中新社记者 吕少威 摄

  为此,支付宝和微信还在8月初展开了新一轮烧钱大战。在互联网大并购时代之后,这样撸羊毛的机会对老百姓来说已经越来越少了。当然,有鼓励就难免带来歧视,拒收现金便是例子。

  商家拒收现金的新闻其实早已见诸报端,只是未受重视。不过,这回被猛烈批评的盒马鲜生超市可不一般。阿里巴巴号称要用技术重构线下零售,于是办起盒马鲜生会员店。不收现金,只能通过APP付款的超市新业态,却在上海等地被碰壁老人屡屡投诉。由于新闻在“无现金周”期间爆出,无现金社会这一概念也跟着一起背了黑锅。

  反对无现金社会者举例说,2014年滴滴快滴大战时,因为的士司机享有打车软件的补贴优惠,老年人连基本的打车服务都享受不到了。

  移动支付的补贴,除了“不方便”之外,在“经济上”也是一种不平等。目前,虽然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无比接近一人一台,但这个“绝大多数人”主要指的是中国的劳动人口。在劳动人口之外,还有接近5亿的老人和小孩,他们很难享受到移动支付的红利。

资料图:江西首家无人智能便利店,整个购物和支付过程可自主完成。 姜涛 摄
资料图:江西首家无人智能便利店,整个购物和支付过程可自主完成。 姜涛 摄

  这一推测也在最近的调查中得到证实。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0次调查,截至2017年6月30日,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24亿。也就是说,新型商超自动屏蔽5亿消费者。对于种种冒犯,连央行都明确表态,拒收人民币现金的行为实际上已触犯法律。

  只是,歧视和违法这个锅,真的需要无现金社会一起来背吗?拒收现金其实是偷换了概念。无现金社会不是不用现金,而是指绝大部分交易以非现金方式支付,所谓非现金也不仅是移动支付,还应包括信用卡等。

  “技术越是进步,越要尊重人们的选择权。”互联网金融专家薛洪言在公众号上说,技术进步并不能用来为拒收现金的行为辩护,相反,技术要服务于人的需求,而不能反过来推着大家快步向前走。

  受商业利益驱动,“无现金”的便捷一面早已被广而告之,但是它的另一面——收入不平等、数字鸿沟、消费数据隐私被窃取等问题,却往往被忽视。为了造就5000亿美元的新生态,印度最近减少了86%的现金流通,但受伤害的大部分是穷人。

  过去,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肩负着在支付和交易领域“弯道超车”的重担,肩负着挑战僵化而强大的银行系统的重担。因此,各方似乎睁一眼闭一眼,不纠结于清算监管,也不对消费数据垄断较真。但到了2017年的现在,移动支付已过于强大。

  8月4日,央行下发文件,组织筹建网联,将第三方支付纳入监管的范畴。到2018年6月30日,所有网络支付业务将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

  媒体将央行的介入解读为“收编”,笑话里说,马云是真的把支付宝捐给了国家。不过对神仙打架的事儿,消费者其实并不关心。消费者想要的“无现金社会”,不是拒收现金的社会,也不是数据无保障的社会,而是更加便捷和安全的社会。

  1.新一线城市的哪项政策最具吸引力?

  近日一组调查显示,2016届本科毕业生中,去“新一线”城市的有23%,去北上广深“老一线”城市的有24%,两个比例几乎相当。吸引力不输一线城市的“新一线”,主要包括成都、杭州、南京、武汉、西安等发展较快的城市。为了“笼络”人才,这些城市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

  2. 你有多少“不常联系的好友”?

  有消息称,微信目前正在内测“不常联系的朋友”功能,条件包括“半年内无单聊”“无共同小群”“半年内没有回复过他(她)的朋友圈”。微信团队回应:“该功能目前还在灰度内测,预计将在微信新版本中正式发布,敬请期待。”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姜雨薇】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