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方言翻译成难题:河南话翻成捷克语 咋弄哩?

2017年10月29日 13:4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中外作家、翻译家对谈“如何翻译当代中国文学”

  方言翻译成难题:河南话翻成捷克语,咋弄哩?

爱理
爱理

  本报讯(记者 崔巍) 作为第二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核心活动之一,由北京出版集团旗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如何翻译当代中国文学 ”文学对谈活动近日于十月文学院佑圣寺举行。此次对谈邀请到捷克著名汉学家及翻译家李素、爱理,中国著名作家宁肯、梁鸿作为嘉宾,共同探讨当代中国文学活动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以及中国文学在捷克和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李素
李素

  虽然是捷克人,但李素和爱理都曾在中国长期生活,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谈到为什么会学习中文及中国文学,李素坦言:“我从小时候起就很喜欢看书,也喜欢学习外语,学了俄语、英语、德语。上大学的时候我就想,我对欧洲的语言已经相当了解了,但是亚洲还是一片空白。考虑到中国文化的精彩及汉语本身在亚洲地区的重要性,我就开始学汉语了,后来越学越喜欢,越学越觉得有意思。之后又因为考虑到我们在捷克对中国的了解太少,就决定读现代文学专业,然后开始做翻译,我的目标就是想把更多的中国故事讲给捷克读者听。”爱理则认为,翻译家与出版社的工作性质一样,都类似于“媒婆”。他形象地比喻说:“文学就像美丽的姑娘,读者们当然就是小伙子,那么我们翻译者作为媒婆,就是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建立联系和沟通。”

梁鸿
梁鸿

  如今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趋丰富,中国文学也已经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在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大量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开始被翻译推广到世界各地,这其中就包括宁肯和梁鸿的著作。宁肯表示,自己在写作中受到国外翻译作品的影响很大,其中最具冲击力的就是那种文化差异带来的陌生感,因此他认为在对中文作品进行翻译时也应适度保留这种陌生感。“因为你对自己文化的那套东西太熟了,所以对于这种陌生感就会觉得耳目一新。如果光读本民族的文学,你渐渐就会意识淡化,有时候会找不到一个创造的动力,但是读一些有陌生感的外国翻译作品,这时候创造力就特别强。在翻译过程中也完全可以做出这样的感觉,比如把我的作品翻译成捷克语的时候,我就希望既能够和当地语言融合,又能部分保持那种差异性、陌生感。”

  梁鸿在发言时特别提出了方言翻译的问题,她说自己的代表作《中国在梁庄》在进行英文翻译时就遇到了这方面的困难,如文中有一句话是“我非常稀罕你”,当时美国译者为此特别给她写信探讨“稀罕”的含义。“这个词在中国话语里面是有多个层面的,可以是爱情,也可以是长辈表达对小辈的喜爱,对我来说这个词一点都不成问题,但是译者说在英语里面他很难找到对应的词语。所以这还真是难度挺大的一件事情,比如我们的河南方言,如果译成捷克语是否也该用某种方言来对应呢?”对此李素回答说:“捷克语中当然也有方言,但是如果完全用某个地方的方言来对应,大众读者可能会觉得读不懂,会有反感。因此我们一般处理方言的时候,会更加口语化一点,或者加一些比较有怪味的单词,就是给它增加一点色彩,不会再是标准的普通话。”

【编辑:吴合琴】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