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机器人写新闻稿让媒体人吓一跳:感觉离失业更近

2017年11月20日 09:20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 

  媒体变革勿忘价值坚守

  彭 飞

  近日,2017腾讯媒体+峰会在上海举行。会议现场,撰写新闻稿的不是记者,而是一个名叫“Dreamwriter”的智能机器人。嘉宾发言刚结束,没几分钟,一篇像模像样的新闻稿就出炉了,速度和质量都让参会者吓了一跳。“我感觉离失业更近了。”不少媒体人在会后这样自嘲,虽有调侃成分,但对内心的触动却很真实:未来的新闻是怎样的?媒体将会是什么形态?记者又该如何生存?

  变革不只发生在媒体从业者当中。技术之变,带来媒体形态之变,触发传播结构之变,进而是人类生活之变。比如,不少人有晚上睡觉前翻翻新闻客户端的习惯,也有不少人早晨一睡醒就刷微信朋友圈。这次峰会发布的《2017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为这一现象提供了数据支持:57.2%的用户通常在家里的床上用手机看新闻,在各种场景中占比最高。睡觉场所变成阅读场所,移动互联网、全天候的新闻生产机制、多元化的新闻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些要素共同塑造着我们的生活习惯。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在代际之间画出如此清晰的界线。前段时间,网上流行“三连表情包”:三个完全一样的表情图像连在一起,配上三组不同文字,构成一次完整的意思表达。而当年轻人把这样的内容发给爸妈时,换来的通常是一脸疑惑。表情包、网生词、亚文化……这些现象之所以让上一代人“看不懂”,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模式发生了改变。借助互联网,不同的群体得以创造海量的内容要素、多元化的符号体系,进而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层。可以说,技术改变的不只是传播和媒介,也不只是日常生活,而是今天大众文化的生产机制。

  技术迭代,模式更新,亦容易带来内容的野蛮生长,需要加以警醒。调查显示,81.9%的用户认为获取有深度的独家内容比较困难;75.8%的用户看到过新闻的反转。“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了”,已成为今天网络媒体生态的真实写照。而社交媒体塑造下,更加开放的公共舆论空间,同样也滋生着情绪化、极端化的风险。当媒体人马虎地咀嚼着事实,又毫无节制地宣泄情绪时,由此带来的伤害和裂痕已经显而易见。正因如此,我们才格外需要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体素养,用理性守护良性的公共空间。

  无论媒体形态怎样变化,高质量的信息、原创的内容、深度的思考,都会是稀缺品。目前媒体领域的最新变化,再次证明了这一点:知识平台知乎被今日头条挖墙脚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PGC(专业生产内容)模式渐成媒体行业热点,付费阅读在不少平台旗开得胜……这些现象正提醒我们重温一些古老的经验:在信息爆炸、知识生产成本低廉的时代,拥有真正的信息和知识才是核心竞争力;而审慎、专业、客观等品质,依然是媒体从业者必须坚守的美德。

  新时代背景下,媒体领域的变革不过是技术蓬勃发展的一个侧影。透过媒体变革的窗口,我们看到是人类与高速发展的技术之间关系的多重面向。这对于理解我们时代的科技与人文,进而思考何为我们时代的价值坚守,无疑是一个重要契机。

【编辑:吉翔】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