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扫雷英雄杜富国:除了从军也想成为一名播音员

2018年12月12日 13:48 来源:云南网 参与互动 

  扫雷英雄杜富国受伤两月后伤情稳定 除了从军也想成为一名播音员

图片摄影 杨萌

  2018年10月11日,云南扫雷大队扫雷四队中士杜富国在云南省麻栗坡县某雷场扫雷时,发现一枚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加重手榴弹弹体。他对同组作业的战士艾岩说“你退后,让我来”,独自上前排除手榴弹时突遇爆炸。杜富国用身体挡住弹片,保护了战友,自己却失去双手和双眼。

  12月11日,在杜富国受伤后的两个月,云南网记者在解放军第926医院见到了他。通过精心的治疗他伤情稳定,目前,他每天都可在别人的搀扶下,在营区缓慢散步。医院正在对他进行后期康复治疗,并计划为他安装假肢以及针对失明人士的设备。在病房外记者看到了满满的慰问花篮,里面都写着祝福的语句。杜富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精神状态良好,身着军装的背脊挺得笔直,他告诉记者,希望自己能早点康复,为父老乡亲们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同时他也透露给记者,以前除了想从军外也想成为一名播音员。

  “你退后,让我来!”

  “你退后,让我来!”

  时隔两月,杜富国在雷场上的这句话,依然在战士艾岩耳边回响,他眼眶红了:“是他救了我的命。”

  10月11日,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作业组长杜富国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的一枚加重手榴弹,让同组战友艾岩退后,独自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身负重伤,荣立一等功。

  生死一瞬,舍身一挡。杜富国保护了战友,自己失去了双手双眼,他再也难以操作他熟悉的探雷器,也难以目睹这片浴血之地交付边民耕种。

  这名年轻的90后士兵,三年来1000余次进出生死雷场,拆除2400余枚爆炸物,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在他战斗过的雷场,乡亲们种下的苞谷、草果等作物,郁郁葱葱,一派生机。

  “让我来!”这是杜富国负伤时对艾岩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杜富国平时对战友们说的高频语句。这句简单的话,凝练着一名士兵的崇高品质,见证着一名扫雷兵的英雄传奇。

  云南边境,昔日敌我激烈交战的山脊、沟壑、林地,地雷、炮弹、手榴弹无处不在。在山高坡陡的雷区,即使世界上最先进的扫雷设备也派不上用场,扫雷兵只能用探雷器扫、用手排。谁多排一颗雷,承受的危险就多一分。

  作为组长,杜富国“让我来”的理由是“我技术好”。作为组员,杜富国“让我来”的理由是“这种小事,我能搞定”。

  “他就是这样,不管与上级还是下级同组作业,都“强词夺理”争着上、必须上。”杜富国负伤后,刘贵涛回忆这些细节,抹了泪:“他其实是不想让别人冒险,这成了他的习惯。”

  事实上,从走上雷场开始,“让我来”就贯穿了杜富国的扫雷生涯。和杜富国同年入伍、同在一个团、同时参加扫雷的一班战士许猛说:“阿杜是争着来扫雷的。”

  战友们都说,杜富国是排雷最多的人之一,“因为他技术好,又总是抢着上”。

  如此经年累月,杜富国享受了一项“特权”:配有两套防护服。老山地区夏秋季节闷热,扫雷战士穿着棉衣厚的防护服作业,浑身汗湿,当天回营无法晾干,第二天又得穿着潮湿的防护服上山。队里特意腾出一套防护服增配给杜富国,让他换着穿。

  因伤住院的杜富国暂时离开了扫雷队,但战友们处处都能找到杜富国的痕迹:窗外的简易防盗板是他钉的,转运爆炸物的沙箱是他制作的,灶台是他砌的……“他闲不住,爱管事,就像大保姆,总是忙不完,也从不嫌麻烦。”

  “让我来”,从何而来?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杜富国甘愿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让我们走近这位扫雷英雄,探寻他在雷场上喊响“让我来”的初心、底气和源泉。

  2015年7月,南部战区云南扫雷大队组建,杜富国如愿成为了一名扫雷战士。

  初到扫雷大队的杜富国,给自己的微信命名为“雷神”,QQ昵称则叫“征服死亡地带”。然而,“半路出家”的杜富国对扫雷专业理论知识知之甚少,首次摸底考试只得了32分,全班倒数第一。

  杜富国文化底子薄,韧劲却足。他很清楚,扫雷是高危作业,专业知识是上雷场的“敲门砖”,是扫雷兵的“保命经”。为了早日上雷场,他开始了“士兵突击”。他把知识要点写成小纸条、制成小卡片,将书本卷进裤兜,随时随地翻阅。每晚熄灯后,杜富国搬个板凳,在走廊灯下补习。有一晚,他和战友在走廊上一问一答复习知识要点,大队参谋恰好查铺,通报他们熄灯后不遵守就寝秩序,队干部解释后才过关。

  “一名优秀的扫雷兵,不是天生具备。”杜富国在笔记本中写着这么一句话。他如同“创客”,打破“逐点逐片平行爆破”作业方式,探索开道划片爆破、多人多块同步作业的方法,提升了爆破效率,被称为“田字切割法”;基于教材“连续扫描探测、目标精确定位”十字交叉定位法,总结“分块扫描、木棍标识、交叉划线、精确定位”搜排要诀,提高了探测速度精度;根据爆炸物的规格尺寸、性能种类,他制作了10多种装运沙箱,大大提升了雷场搬运效益和安全系数。

  在扫雷四队2015年建队之初的成绩登记表上,杜富国的成绩一次比一次好:8月4日,32分;8月15日,57分;8月23日,70分;9月5日,75分;9月19日,90分……扫雷队教导员凌应文说,将这组分数按时间轴连成线,就是一个士兵的攀登路线、积淀之路。

  “杜富国在雷场上总说‘让我来’,这不是口号,而是水滴石穿的积淀,是实打实的真功夫!”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说道。

  说起地雷,54岁的麻栗坡县猛硐乡乡民盘金良既恨又怕。1993年和2016年,他在草果地劳作时两次触雷,前一次炸掉右腿,后一次炸掉左腿。扫雷队入驻当地后,再也没有群众炸死炸伤。

  初到扫雷大队的杜富国曾暗暗立誓,不扫完雷,绝不离开这片战场。

  今年9月,满服役期的战士窦希望曾问过12月份退伍的杜富国:“阿杜,你走不走?”

  杜富国:“活没干完,就退伍,谁来扫雷?”

  “让我来”背后,是为了守护祖国的美丽河山,是为了把秀美河山交付人民。

  失去双眼的杜富国眼前一片漆黑,但他给边民带来的是光明。猛硐乡的山林地适合种植茶叶、草果,但全乡2万亩茶园,有8000亩在雷区,这也是杜富国和战友们清理的重要雷场。如今,部队进驻当地扫雷后,已将三分之二以上的雷区土地移交给了村民耕种,目前已产生效益。

  “他说‘让我来’,虽说是因为他技术好,更多的是不想让我冒险。”看着受伤的杜富国,艾岩的眼圈红了又红。

  杜富国和艾岩在雷场上是生死搭档,在生活中是好兄弟。艾岩来到扫雷四队后,一直是杜富国带他作业,手把手教他排雷。艾岩记得自己第一次上雷场时,心里忐忑。杜富国让他踩着自己的脚印走。每次遇险情,杜富国都让他退到安全地域,自己独自上前处置。

  “你退后,让我来。”这句话,杜富国说了很多次。

  那一次,战士汤儒在爆沟里发现一枚带引信的炮弹和一枚防步兵地雷,杜富国让小汤退后,独自上前拆除。汤儒事后问:“你信不过我?”杜富国道:“我比你有经验,跟我争啥?”

  那一次,六班长马玺君搜出一枚防步兵地雷,手上缺一个拧开雷管底座的专业工具,知道杜富国随身必带,伸手向杜富国要。杜富裕却拒绝了:“我来吧!”头盔一扣,径自开始拆弹。

  因为心中装着他人,杜富国时时处处都为人想、为人急;正是因为心中装着他人,杜富国才会在在雷场上习惯地说:“让我来”。

  “让我来”,成为最响亮的声音

  深秋的南疆,轰隆隆的爆炸声不时传来。执行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任务的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官兵,奋战在崇山峻岭中的死亡地带。

  这是一群心怀家国的扫雷英雄。他们牢记“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的誓言,将使命和责任举过头顶,甘愿付出汗水、鲜血乃至生命,清理雷患之地交付人民。2015年11月启动中越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以来,扫雷官兵舍生忘死,艰苦奋战,共扫除雷区57.6平方公里,人工搜排出地雷和各种爆炸物19.82万枚(发)。

  这是一群“刀尖上的舞者”。他们面对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不怕艰难困苦,不畏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敢同死神打交道,敢与阎王扳手腕。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共有2位扫雷战士壮烈牺牲,近40名官兵英勇负伤。

  使命仍将继续,英雄永不独行。杜富国在危险面前叫响“你退后,让我来”,既是一名扫雷士兵的血性担当,更是这一英雄群体在和平年代牺牲奉献、负重前行的缩影与凝炼。

  2016年6月4日,扫雷三队下士程俊辉在危险的陡坡地段作业,发现了一枚绊发雷。正当他全神贯注作业时,脚下的山石轰然崩塌,他跌入30多米深的谷底,头部严重受伤,经抢救无效不幸牺牲。这位扫雷战士的生命,定格在了22岁。

  两年后,程俊辉的战友杜富国,在扫雷中发现爆炸物,当即要求战友退后,自己独自上前排除。一声巨响,杜富国被炸成血人,失去了双手和双眼。

  无惧风险,雷场有我。程俊辉光荣牺牲,杜富国英勇负伤,没有让扫雷官兵畏惧。他们安抚亲人,擦干泪水,继续战斗在烈士牺牲和战友负伤的雷场。

  杜富国所在五班班长刘贵涛,家在麻栗坡县天保镇芭蕉坪村,从小在雷区旁长大,爷爷触雷牺牲,奶奶、表哥、姑姑被地雷炸伤,一家饱受雷患之苦。原本在边防连队服役的刘贵涛听到组建扫雷部队的消息,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他一次次在家门口的雷场排雷,却难得回家探望:“雷患不除,何以为家。”

  一次参战,一生荣光。扫雷一队原队长杨继荣、二队原政治教导员杜文凯等6名干部,因调整改革和任职年限等原因,在雷场接到转业通知。回原单位办理手续后,他们对大队领导说:“虽然我们即将转业,但我们想继续把雷扫完。我们有经验,就让我们当一名普通战士,继续在雷场作业吧!”

  爆炸发生时,杜富国用身体保护的战士艾岩,瞬间被巨大冲击波“炸蒙了”。将杜富国送到医院后,他随即返回雷场。“杜富国还没完成的任务,我要替他完成。”艾岩还有1个月即将退伍,他最大的心愿,是扫完雷后再去探望杜富国,亲口告诉战友这个消息。

  这群年轻的90后士兵,已把扫雷当成家常便饭,已坦然面对雷场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爆炸。他们在生死面前、在家庭面前、在得失面前,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甘愿奉献青春热血。他们用中国军队特有的“手拉手”方式给乡亲们移交雷场土地,乡亲们种下的玉米开始收获;他们用汗水和鲜血浸染的口岸通道,满载货物的卡车川流不息;他们战斗过的这片南疆热土,语言不通的乡亲给他们最真的笑脸,老师要求所有学生见到他们必须敬礼。

  云南网记者 贺凯 董明强 整理报道

【编辑:刘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