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卷土重来 警方:凡此类项目均为诈骗

2019年03月28日 16: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南京3月28日电 (杨颜慈)记者从江苏省公安厅2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重新“抬头”,并借助现代科技、金融手段加速向网络发展,上升趋势十分明显。

  江苏省公安厅刑警总队政委吴祖平称,近年来,一些犯罪分子打着“中国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扶贫攻坚”等幌子,编造“国际梅花协会”“五洲联合国政府”“民族资产解冻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以所谓的“民族资产”需要解冻,交纳少量启动费用便可获得巨额报酬为诱饵,使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上当被骗,尽管个体被骗数额不大,但受骗人数动辄数千上万甚至几十万。

  公安机关侦查发现,目前犯罪分子主要以“精准扶贫”“军民融合”“养老帮扶”“慈善富民”“光伏发电”“亚投行”“北斗共享联盟”“中国梦想起航基金会”等名义实施诈骗。

  江苏省公安厅刑警总队副总队长闵建荣具体解释称,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由来已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犯罪分子以所谓的“民族资产”需要解冻,交纳一定启动费用便可获得巨额报酬为名,开始实施此类诈骗活动。

  “这类犯罪早期多采取口口相传、单线联系的方式实施诈骗,被诈骗的人数不多、案值不大,危害有限。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借助便捷高效的现代通信、金融工具,此类诈骗活动加速向网络发展,上升趋势十分明显,且手段翻新快、花样多,诱惑性强、欺骗性大,让很多群众上当受骗。”闵建荣说。

  江苏警方总结出本类型犯罪的几个特点:一是打着国家政策旗号。犯罪分子打着“中国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扶贫攻坚”等时代主题的幌子,编造“精准扶贫”“军民融合”等虚假项目进行诈骗,具有较强的诱惑性;二是伪造政府公文证书。犯罪分子编造虚假的组织机构,伪造政府相关公文、证书和证件,制作虚假的委任书等文件,发布慈善、扶贫、投资、养老等虚假项目;三是虚假项目门槛低。犯罪分子发布的民族资产解冻项目,承诺一般只需缴纳几十元、多则一百多元,就可以获得数百万的巨额回报,诱骗广大群众;四是侵害群体特定特殊。受害人年龄普遍偏大,其中一些人员收入不高,容易上当被骗。

  最后,警方重申:在我国没有任何民族资产解冻类项目和相关组织,凡是涉及民族资产解冻的慈善、扶贫、投资、养老等项目,全是诈骗行为。同时,按照法律规定,转发、鼓动、宣传民族资产解冻类相关信息,或组建相关微信群、招募会员、收取费用、进京聚集的,均涉嫌违法犯罪。因此,广大群众要牢记“不信谣、不传谣,不参与、不转发”,进一步增强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避免上当受骗。(完)

【编辑:郭梦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