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探访“南海I号”考古发掘现场:从“海上敦煌”到“水下殷墟”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25日 22: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解说】“南海I号”,是一艘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宋代古沉船,1987年发现于广东省川岛海域,2007年实施整体打捞入驻位于广东省阳江市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2014年开始大规模保护发掘工作。因为其所承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早在“南海Ⅰ号”出水之前,被不少人誉为“海上敦煌”。

  近日,中国第一批水下考古队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勇,在“南海I号”考古挖掘现场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南海Ⅰ号”目前船舱内的货物清理结束,发掘进入了一个节点。

  【同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崔勇

  单瓷器就是173000多,加上铜铁,还有一百多吨的铁器,还有就是金银铜铁锡,还有漆木器,还有瓷制品,大概有可能会超过18万件,这个数字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18万件,如果按照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就是说,目前中国的考古历史上面还没有一个项目能出这么多的文物。

  【解说】当日,在“南海I号”考古发掘现场记者看到,考古工作人员有的正在清洗刚刚出土的瓷器等文物,有的在小心翼翼地对破损的文物进行修复还原。崔勇在沉船发掘现场的外围慢慢踱步,从发现、调查、试掘,然后整体打捞,建馆、发掘,他参与“南海Ⅰ号”考古工作历经30余年,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蹒跚起步到磅礴发展的全过程,对眼前这艘古沉船的一事一物,他如数家珍。

  【同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崔勇

  水下考古从‘“南海Ⅰ号”开始,这整一个过程确实是其他考古项目都很难比的,而且我们这个考古就是从1987年发现到2019年已经是32年,一个项目做32年,在中国其他的考古项目说除了殷墟这种大项目可以做那么多年,水下考古还没有。这32年就从发现到现在的成果来说,是非常值得去回味。

  【解说】据发掘结果显示,“南海I号”船体保存较为完整,仅艏艉稍有残缺,残长22.95米、宽9.85米,船内舱室最深2.7米。

  【同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崔勇

  现在我们这个位置呢,是船的中部,旁边这个地方你看到的就是桅座,就是主桅的桅座,主桅杆是架在这上面的,船的动力来源就是由这个主桅杆提供,然后根据这个主桅杆向前开口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推测这个船这个桅杆是可倒型的桅杆,就是说它不是做成四方插进去的,它是可以往后倒下去,可倒型桅杆一种比较有创意的方式就是这种桅杆是可以进内河的,桅杆放倒以后它就可以过那些桥洞,桅杆放倒以后它还可以防止极端的天气,防止风对它的一种压力。

  【解说】崔勇表示,除了这种可倒桅形式的桅杆,宋代的中国造船,对世界造船业有很大的贡献,另一个就是水密隔舱,后来成了造船业的标配。此外,“南海I号”也印证了宋代中国远洋贸易的繁盛,“南海Ⅰ号”考古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全过程,堪称世界水下考古史上的经典之作。

  目前,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向民众开放了“南海Ⅰ号”考古发掘现场,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观赏到文物的发掘与修复过程。

  【同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崔勇

  考古大众化嘛,就是公共考古,就是说文物活化的利用。就是说我们整个工作过程也是一个展示过程,也是有宣传教育意义的过程。(接下来的保护工作)保守一点,估计是20年,要是技术有进步,或者在那个工艺上有改进的话,十几年可能还是要的,但是这个过程是可以参观的。就是说我们停止保护工作以后,可能要到20年,但是保护的过程不影响参观。

  (记者韦杰夫 何俊杰 广东阳江报道)

责任编辑:【房家梁】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