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激励机制+治理结构+多元化 基金业亟待制度突围

2011年07月27日 09:39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编者按】 2011年上半年,公募基金业仍未走出瓶颈困局,资产管理规模和份额规模再次双降,业绩亏损,新基金发行规模下滑,投资占A股流通市值规模连续下降。面对困局,公募基金的路向何处走?已经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和思考。

  一个尴尬而又无奈的现实是,公募基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越走越窄。

  天相投顾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61家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总规模为2.24万亿份,比年初缩水了约500亿份。若扣除掉上半年新基金首募约1700亿份,基金业资产管理的存量半年间已锐减约2200亿份,占总量的近十分之一。很显然,“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发展思路已近陷入绝境。

  困境不仅于此。高端人才的高频流失,已然严重威胁基金业的“江湖地位”,而私募、券商集合理财等对手的快速崛起,正不断蚕食基金业的版图。

  对此,基金业在反思。多位基金公司高管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金业规模在2007年猛然扩张之后,制度改革并未及时跟上,形成对行业的“软约束”,这是导致基金业陷入当前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期望,今年《基金法》的修订能瓜熟蒂落,从各方面打破基金业前行的“制度束缚”,让基金业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激励机制求解

  人才激励机制的缺失,一直是基金业发展的软肋。对于这一点,业内人士普遍希望在《基金法》修订后得以解决。

  “每一次高管或基金经理的离职,都会对基金公司造成一定的冲击。这些负面因素常年积累下来,让基金业在A股市场的号召力不断削弱。”上海某基金公司总经理助理向记者表示,“由于缺乏激励机制,高端人才对基金业的归属感很低,加上对个人投资的种种约束,导致人才流失的速度近年来不断加快。”

  事实上,在制度许可范围内,一些基金公司也曾试图实现一定的激励。如华宝兴业基金公司在2007年曾建立一份基金经理激励计划,具体安排为,根据基金经理购买的基金份额,公司同时用自有资本金按1:1的比例投资和持有相应的基金份额,该部分基金份额的投资收益最终归该基金的基金经理所有。2008年,该激励计划升级为“核心投研人员持基激励计划”,基金公司投入金额也从首份激励的210万元增加至当年的734.5万元。

  在业内人士眼里,华宝兴业的激励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基金经理利益和基金业绩的捆绑,从而达到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和基金持有人之间三方共赢的局面。据了解,监管层有意将基金员工“持基计划”向全行业推广,将三方共赢的格局锁定,以解决目前基金行业人才流动过于频繁的问题。

  不过,对于许多基金公司的核心人才而言,他们更期望能在基金公司的股权激励上有所突破。一份调研报告指出,随着基金行业的持续发展,现行《基金法》已难以完全适应新型的基金公司组织结构发展的需要,公司缺乏长期稳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当前的公司治理制度无法有效平衡基金持有人、员工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基金持有人难以得到效益优先的有效执行。

  “如果能实现基金公司核心员工的股权激励,将会大大增强他们对公司以及行业的归属感,这种前提下的共赢才会更加牢固。”前述基金公司总助说,“而《基金法》的修订有望在放宽基金从业人员买卖证券及股权激励方面有所突破。倘若这些预期最终能落实,无疑对基金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