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两岸中国古代文学交流 同根同源文化一体

2011年02月14日 14:25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1月31日,我应邀赴台湾逢甲大学文学院任客座教授半年,除了给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有关课程之外,还与台湾古代文学界的朋友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半年的任教经历,使我较为深入地了解了台湾高校古代文学研究的情况。

  台湾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承继大陆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学术传统而来,其间经过50-60年代、70-80年代中期、8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10年的发展,形成了与祖国大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格局,是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其成就值得我们关注。

  20世纪50-60年代,是台湾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起点。此前台湾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似乎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格局。1949年,一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相继来到这里。所以,50年代台湾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基本上以大陆迁台的一批学者为主,他们所承继的学术传统,主要是清代乾嘉学派乃至“民国”后以进化论为主导的考据之风,以及秉承孟子的“知人论世”观,以史传生平为主的个人传记思想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苏雪林、台静农、屈万里、王叔岷、王梦鸥、叶庆炳等人为代表。至50年代末期这种学术风气有所改变,加强了对文学文本的研究和艺术的分析,其中以徐复观的诗学研究和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具有开风气之先的功劳。这个时期的学术成果以文献考据和整理居多,同时,也正是这批学者到台湾以后,着力培养一代新的学人,为台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0至80年代中期是台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繁荣时期。繁荣的原因首先来自于台湾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其次是大陆形势与国际形势的变化,这引起台湾思想文化的激荡,表现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反省和面向世界的开放视野。这期间,大陆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所采取的全盘否定态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停顿、甚至倒退,促使台湾古典文学研究界摆脱了50-60年代的沉寂与安静,自觉地将自己当成中华文化的代表、维护者与传承者,着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学术风气日渐活跃。与此同时,随着第一批留学欧美的学者的回归与介绍,将西方文化研究的新思潮与新方法带给台湾,使台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呈现出新的气象。在这一时期,老一代学者中仍然有一批人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王梦鸥的唐人小说研究、刘勰与《文心雕龙》研究,潘重规的红学研究与敦煌学研究,苏雪林的屈原与楚辞研究,徐复观的中国诗学研究。50-60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者中,简宗梧的辞赋研究、方祖燊的汉诗研究、廖蔚卿的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吴宏一的明清文学研究等,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80年代以后,吕正惠、颜昆阳、何寄澎、柯庆明、张高评、龚鹏程、廖美玉等人逐渐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界的主力。这一时期的学人,一改前代学者的学术传统,有强烈的学术自觉意识和人文关怀意识,努力开拓创新,其成果也有很高的水平,走在了大陆古代文学研究的前列,其中一些成果对大陆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值得我们特别重视。

  80年代后期台湾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状况又有了重大的发展变化。这一变化与海峡两岸的政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1979年,大陆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政治思想上拨乱反正,经过几年的调整,到80年代中期学术研究走向正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也日渐繁荣。与此同时,1987年7月15日台湾政治解严,两岸的学术文化交流开始日渐活跃,特别是大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成果资料大量地被介绍到台湾,对台湾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早在1987年9月,台湾《国文天地》编辑部就举办了“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与中国的统一”座谈会,并在此刊物上开辟“大陆儒林传”专栏,介绍大陆重量级学者,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这期间有两件事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一件是在此前,以《国文天地》负责人林庆彰为代表的几位学者到大陆采购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史哲方面的著作,其规模前所未有。第二件是自1991年开始由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了“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刊”100种,这对台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80年代中期前后,西方文学理论的引进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叶维廉、周英雄、郑树森、古添洪等人是其中的代表。另一方面,台湾各高校的中文系所大幅增设,研究生招生规模也有较大的发展。这一切,均对台湾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与70-80年代中期台湾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相比,其特点却变得不再那么鲜明,与大陆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日渐融合,共同体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值得重视的是,受80年代以后台湾社会从上到下日渐弥漫的本土化潮流的影响,对台湾本土文学的研究逐步开展起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台湾本土古典文学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例如,自2001年开始,由施懿琳主持的《全台诗》项目开始启动,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至2007年已经出版了12册,原计划要10年完成。2008年,施懿琳、廖美玉主编的80多万字的《台湾古典文学大事年表》(明清编)正式出版。这可以看做是近年来台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成果。

  要而言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台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不仅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而且逐步形成了特色,它是当代中国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台湾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值得我们给予高度重视。可是,虽然近30年来两岸中国古代文学学者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交往不断地深入,大陆学者对台湾当代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情况并不熟悉。相对于台湾学者对大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状况的了解,我们在这方面的学术资料交流远远不够。台湾一些著名的学术刊物,如《大陆杂志》、《畅流》、《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等在大陆基本上见不到,更不用说台湾各大专院校的专门刊物与研究集刊了。因而,虽然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研究队伍的情况来看大陆都要远远超出台湾,但是我们在与台湾学者交流的时候却时常显得被动。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学术动态,而他们却很了解我们,我们不能及时有效地吸收他们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学习他们的长处,有时甚至做一些台湾学者已经做过的工作,这无疑是大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一大憾事。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是两岸学者共同关心的学术事业,理应有更多更深的信息交流。此次到台湾任教,最深切的感受是两岸文化一体。同祖、同源、同根的中华文化不会因为一道海峡而割断。踏上台湾的土地,从语言交流到饮食风俗,扑面而来的一切都让我们感觉是那么的亲切,这是每一个去过台湾的游客共同的感受。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交流在实现中华民族统一复兴大业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逢甲大学,我为中文系本科学生讲授“唐前诗歌史”,学生们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溢于言表,它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与学生们之间的感情。在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相关学术专题和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也正是这种共同的文化让我们感到亲密无间,与我在大陆给研究生授课时没有什么区别。目前,两岸高校正在扩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在逢甲大学,2010年下半年就有几十名来自大陆山东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在那里学习。在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同祖同源的中国古代文学,更是重要的情感沟通的媒介。记得2009年我参加在徐州师范大学举行的海峡两岸大学生古典诗词吟唱会之时,最后一个节目是由台湾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和淮阴师范学院四所学校的学生集体吟唱《诗经·小雅·蓼莪》,台上的学生们为生动的诗篇所感动,眼含热泪的声情并茂的吟唱,感染了台下全部的观众,许多人都流下了深情的泪水。分手时两岸大学生更是洒泪而别。此情此景至今历历在目,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是中国古代文学所特有的魅力。当代台湾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大陆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一道,是在从学术上共同构建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大厦,我们期待着对台湾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有更多的交流、更多的沟通与理解。(赵敏俐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