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旺报》社评:南海同心,两岸再多些“不约而同”

2016年07月15日 09:45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 

  【环球网综合报道】应菲律宾单方面要求组建的所谓南海临时仲裁庭12日做出对两岸都极为不利的所谓“裁决”,妄称大陆在南沙群岛不拥有专属经济区,南沙群岛最大岛屿太平岛被荒谬地判成是“礁”,失去了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在海峡两岸均引起强烈反弹。台湾《旺报》15日发表社评,呼吁以所谓仲裁为契机,两岸“南海同心,再多些不约而同”。

  《旺报》社评称,非法“南海仲裁案”的所谓“判决结果”一出,大陆方面立即发表声明,表态“四不立场”。国家主席习近平当日借与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时机强调,中方“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任何情况下不受所谓菲律宾南海仲裁案裁决的影响”,“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有关争议”;而台湾当局也第一时间发声,强调对结果“绝不接受”、“对中华民国不具法律拘束力”,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重申,南海诸岛及其相关海域主权属“中华民国”所有,绝对会捍卫“国家的领土与主权”,主张透过“多边”协商,共谋争端的和平解决。

  该社评称,两岸在此事件上的立场,不谋而合;表态时间,不约而同;两岸展现前所未有的默契。虽然这是蔡当局在“判决结果”对台湾极为不利的背景下做出的表态,但仍值得“点赞”。首先,立场坚定,而且通篇使用的是“中华民国”的概念,“依法表述”,具有“法理意义”;第二,南海问题近日困扰大陆,但台海相对“浪静”,在此关键时刻民进党没有节外生枝,展现大局观;第三,此举也顺应岛内民意。因为两岸民众对仲裁结果的立场几乎完全一致。

  对比此前出访巴拿马时署名“台湾总统”、“雄三导弹误射事件”等在大陆遭遇的争议和不满,此次台湾当局的表态在大陆眼中效果积极。

  该社评称,中国外交部就台湾当局在南海问题上的行动作出了正面回应,如果说这是“5•20”后蔡当局的表现首次在陆获肯定,那么台湾青年近日制作发布的短片《一次让你看懂南海主权争议》,则是台湾民间之举俘获了大陆民心。该片通过讲故事解释南海问题始末,表达如果大陆失去了南海主权,台湾也会失去东沙群岛,呼吁两岸应联手共同捍卫主权。很多大陆民众对此点赞,点击播放量已接近250万。

  在两岸关系“渐冻期”,能够在外部问题上取得一致立场,实在可贵。但反过来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激起两岸共鸣的是南海问题而不是其他问题?

  该社评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是两岸血缘联结,在遭遇外部压力时会显现内在的一体性。南海是中华民族共同祖产,南海问题涉及核心利益,遭遇侵犯,愤慨心被同时激发。最关键的原因是,南海问题的历史与现实、外部争端的实质,一清二楚,大陆和台湾社会受到的误导较少,民众能做出理性判断。相形之下,两岸之间的关系却长期受媒体、政党等多重利益因素的诱导,两岸民众彼此资讯不对称,加上长期没有共同生活体验,难以产生认同,因而共鸣越来越少。

  该评论续称,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方面,“御外”,需要自立亦需要团结。虽然已在和平年代,但国际关系中的斗争与竞争因素依然突出。“仲裁结果”一出,太平岛变“礁”,民进党当局的“亲美日政策”看来靠不住。在重大问题面前,美国自身利益高于一切,台湾作为棋子,在过去的经验中实不罕见。台湾的战略选择虽应善用国际因素,但不能任人摆布,伤及自身核心利益。同时,面对外部势力的不公正待遇,需要同仇敌忾,两岸彼此支援,才可以生发更多正义力量。

  另一方面,对内,两岸要展开更多直接对话和合作交流,少一些误导误读。导弹误射事件台湾率先告知美、日、菲律宾,再通报大陆,确实是“走了弯路”。两岸化解因时间、距离隔阂所带来的人心背离,需要更多善意的努力。而正因为有共同的血脉,两岸的互融、互助成为可能。

  不过,该社评也认为,虽然此次面对非法“南海仲裁案”的立场一致,并不意味着两岸关系回暖,毕竟还要探寻共同的政治基础,但以南海问题为契机,两岸获得“某种默契”,是有可能的。“仲裁案”后,大陆料会采取一定行动,台湾予以呼应,可营造两岸在南海问题上“一致对外”的态势。原定14日赴南海执行巡弋任务的台湾海军“康定级”舰,提前一天于13日出发,行动迅捷。蔡英文13日早晨登上“康定级”迪化军舰,对台军官兵发表精神讲话,也是积极作为。

  该社评最后呼吁,在“南海仲裁案”过后,亚太局势会更为复杂,矛盾更为尖锐,台当局必须选择正确的方向和路线,维护两岸共同的祖产。让两岸再多一些“不约而同”吧!

【编辑:丁文蕾】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