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姚明易建联饱受伤病困扰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2010年12月22日 11:3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球迷们还在讨论姚明是否能够在圣诞节之前回到赛场,但噩耗却在上周末传来。这位中国巨人因为左脚脚踝应力性骨折,已经被火箭队官方宣布本赛季基本“报废”。上帝似乎总在和这位大个子过不去,因为人们甚至已经记不清这是姚明第几次严重受伤。

  无独有偶,另外一位同在NBA效力的中国大个子易建联同样面临着多舛的命运。本赛季刚刚伤愈复出的阿联本来已经争取到华盛顿奇才队的主力位置,但在不久前与湖人队的比赛中,他那刚好没多久的右膝又被撞到,不得不再次回到场边养伤。一而再的受伤,球迷们一边把“姚脆脆”“易脆脆”的外号送给姚、易二人,一边纳闷,为什么中国球员这么容易受伤?

  先天:大个子本来就容易受伤

  其实翻开NBA的历史书很容易发现,大个子本身就是一个容易受伤的群体。身材高,块头大,这样的球员每次跳起腿脚都要承受超过1000多磅的重压,长此以往,脚骨必然是容易积劳成疾。NBA历史上著名的大个子比尔·沃顿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这位身高2.1米的巨人曾经是NBA历史上最有才华的巨人之一,但他13年的职业生涯中,只打了44%的常规赛。和姚明相似的是,沃顿也是脚部足舟骨应力性骨折。

  运动医学专家表示,当你走路时,大约有1.5倍的体重压在腿和脚上;当你跑起来时,大约为两至三倍;当你跳起来时,比如扣篮时,则达到三到四倍。可以想象,当姚明、易建联这样的高个子在球场上运动时,所要承受的力度是多么恐怖了。再加上NBA赛场对抗激烈程度冠绝全球,姚明易建联整天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对手“肉搏”,自然是占不到什么便宜。

  不过由人种决定的先天因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黄种人和白种人无论是在身体力量还是肌肉爆发力方面,都要输于黑人,这也是为什么球迷们总是讨论奥尼尔、霍华德这样的巨人同样总是在球场上横冲直撞而很少受伤的主要原因。

  业内人士:中国篮球训练整体水平不足

  除了先天因素之外,篮球训练水平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毕竟姚明和易建联都是从小在中国篮球环境中被培养起来的球员,基础打得好不好,对整个职业生涯的成长尤为重要。北京体育大学篮球教研室马振洪教授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篮球训练的整体水平不足同样是导致姚、易连连受伤的原因。

  马振洪说:“除了个人自身生理的不同外,中国篮球训练的整体上还存在问题,比如训练缺乏系统性,比如大肌群和小肌群的协调性训练有所欠缺,再加上我国篮球训练的强度、质量、对抗能力与美国还有着较大差距,使得我们的球员在肌肉爆发力、对抗能力、节奏掌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方面相对都要差一些。”

  谈到球员受伤问题,马振洪显然不仅仅局限于姚明和易建联两人。尽管姚、易二人都被称为“劳模”型球员,国家队俱乐部比赛连轴转,但针对目前中国国内篮球运动员的现状,马振洪同时指出:“中国篮球运动员的执著精神还有所欠缺,如果中国球员的玩心再少一点、坚持到底的信念再多一点,也许我们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篮球专业资深教授李卫平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的篮球训练更应该针对个人特点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需要更加注重战术、技术个性化的训练模式与整体训练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训练效果,使得每个运动员都能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

  康复专家:国内训练理念差 球员不懂保护自己

  说到球员伤病问题,从事运动康复方面的专家同样很有发言权。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系主任王安利认为:“中国球员容易受伤,这其中既有偶然性,但也存在着必然性,这是因为国内运动训练理念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很多地方队基础条件差不说,训练时预防性功能性都做得不够,球员们不懂得怎么保护自己。”王安利所说的问题正好是近年来人们激烈讨论的一个中国体育现象:很多运动员在比赛中带伤上阵,咬牙坚持,虽然发扬了顽强拼搏的“不怕死”精神,但同时是对自己身体的无情摧残,无形中折损了自身的运动寿命。在国内赛场,经常能看到球员打着“封闭”上场比赛的情景,但在NBA赛场,只要队医认为球员身体条件不适应比赛,即使是主教练也无法将其派上场。

  另外,国外球员一般都很注意对自己的保护,“闪电侠”韦德只要上场,就会使用护腕、绑带护踝、髌骨带等护具将自己全副武装。“魔兽”霍华德每次训练都会戴上长长的黑色护踝,并在小脚上套上海绵护垫。就连身体素质奇佳的“小皇帝”詹姆斯平时为防止伤病,除了注意控制每餐摄入各种能量的均衡,还练起了瑜伽,因为这样不仅可以训练自己的专注度,还能使身体变得更加柔韧。

  “这些在中国球员看来很繁琐的事情,恰恰是他们需要学习的。”王安利说。

参与互动(0)
【编辑:卢岩】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