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许银川:出书是棋手应尽的本分 下太久已经厌倦(2)

2011年07月12日 11:09 来源:成都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说唐》里,我惊叹李元霸的大力气,欣赏裴元庆的年少艺高,讨厌尚师徒靠一匹怪马屡屡得逞。

  书里精彩的故事数不胜数,它们开拓了我的视野,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及世界观,对我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家里文房四宝齐备,也引起了我对书画的兴趣。我照着画册用毛笔胡乱模仿,总赢得外婆的称赞,随后,外婆便拿起外孙的“画作”到处宣传。外婆是除了父母之外最疼我的人,我总爱让外婆背着,身子骨并不硬朗的外婆从不拒绝。善良的外婆不仅要照顾生活拮据的女婿家,在有限的力量里,她还挤出了一分爱心来帮助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只可惜,亲爱的外婆已经等不到看她的外孙长大成人了。

  2 四处学艺

  家乡隆江镇盛行下棋喝茶,象棋好手萧七在市集里开的一家茶铺,是棋友们常去的处所。父亲观察到我在象棋上具有不同寻常的劲头,便有了一丝专门培养的想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大量的实战便是最好的老师。于是,父亲和我便成了萧七茶铺的常客。茶铺里常见人头簇拥,大多却不是买茶的,只因这里既可下棋、观棋,亦可喝上功夫茶。在此处获得一席下棋座位的大多有些来头,远非锡泉一类的孩子王可以比拟。我肚里的那点可怜的知识在这大场面里尤显单薄,唯有开足马力思考。大度的对手从不因小朋友的思考时间过长而显出不快。

  夜晚,茶铺打烊了。父亲便带我往棋友家里钻,挑灯夜战,不亦乐乎。有几回战至十一二点,夜深人静,巷子里黑得吓人,手电筒的光圈寂寂地在地面摇曳,伴着清旷的脚步声,我紧紧地拽着父亲的手急促地往家里走,待到母亲睡眼蒙眬地开了门,我方始感到温暖。对于两位象棋发烧友的夜归行为,母亲却从不嗔怪。

  父亲的眼界并不局限于本镇的一方天地。在我六岁时,得到了一次外战的机会。邻县陆丰碣石镇有一座寺庙,名为玄武山。该处远近闻名,香火极旺。父亲每年都要去那里求一支签,把生活的美好愿望寄托在那庄严的仪式里。碣石棋风鼎盛,父亲在拜佛之余,总爱到镇里走一遭,会一会当地的棋友。这一次,父亲的身边多了一个小棋手。有朋自远方来,棋友们十分高兴,照例有一番热情的款待。晚饭后茶过三巡,棋盘铺开,父亲却不急于出手,他提议大家给小棋手指导一局。

  “好,我来行一盘。”众人定睛一看,知是锐伯。

  双方落座,两阵列圆,我起手一着“炮二平六”,象棋术语称之为“过宫炮”。

  人们眼前顿时一亮,原因是“过宫炮”布局恰是锐伯在镇圩里赖以成名的绝技。小棋手这一着,正可谓班门弄斧。

  棋局转入中局,锐伯的棋子逐次展开,我频频长考顽强应对。而往往在我落子后,锐伯便迅速走出下一着棋,反应十分敏锐。

  两军激斗正酣之际,锐伯随手一着,阵势出现了一丝缝隙。这一处疏漏看似不紧要,可要知道,棋局环环相扣,一着错,满盘皆落索。我抓住战机发动袭击,锐伯阵势顿时大乱,城池随之失守。

  棋局结束,只听得屋内一片惊呼。锐伯爽朗一笑,亲昵地拍了拍我的头。

  后来,我不止一次地随父亲造访碣石。该镇的第一高手陈正对我指点良多。陈正棋风绵密,实力与我父亲相仿,彼此相互敬重。为着故友的情谊,他尽力施教,并无保留。

  邻县潮阳也是棋风蔚然之所,父亲曾带我数次到访。潮阳才子林仲伟与我父亲交往甚笃,每到他处,必热情安排。他家旁边有一个旅馆,一个大房间里可住下十来人。有一次,我们还惊异地发现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女人,似乎已住了好些日子,据说是从外乡来,为了逃避计生检查,在男人的陪护下住进这躲在巷子里的小旅馆。女人不常走动,来回总是男人忙碌的身影,两人的神情均显出憔悴。时值冬天,到了夜晚,北风从四处钻进来,床板隔着被褥仍透出寒意,偶尔还传来几声狗叫声。我紧捂着被子,蜷作一团,在一片漆黑中胡乱睡去。拂晓,嘹亮的鸡鸣声把我从睡梦中唤醒,看着天色渐渐放亮,新的一天又将开始了。

  是的,新的一天预示着生活的希望。泰戈尔说过,每一个新生儿的诞生都带来了讯息——上帝对人类并未失望。我无力去评判在小旅馆里所遇见的那一家,却常常去想那女人该是怎样度过那个寒冷的冬季的。

  口述实录

  十年之约,三生有幸

  《银川棋路》责任编辑杨柏伟

  可以说是十年之约。上世纪90年代银川在《羊城体育》撰写专栏,大概在1999年,他答应我将专栏结集汇编出书,不过他是个完美主义者,不满意以前的一周一篇赶出来的专栏,决心全部重新弄过。但银川的比赛不断时间也太零碎,一直没办法正式开始着手。

  直到2008年年底在上海举行的超霸杯赛,那届比赛他第二轮就爆冷输给李雪松被淘汰出局,之后某媒体还爆出了“许银川退役”的新闻。他的妻子文静也被这传闻闹懵了,给我发短信问是怎么回事。我还没来得及去求证,银川主动打来了电话:“那本书我们一鼓作气弄完吧!”就这样,2009年年初正式启动,10年之约终于践行。其中文字部分他是全部重新写过的,自战解说的招法他也全部重新拆过,一些开局他还用软件拆一遍,精益求精。

  2011年年初书稿合成,当时我正好到广州观看迎春杯,我们两个带着书稿去宾馆,从下午校到晚上,之后他又带回家继续校,我临走时他将校过的全稿给我,初大样光是校对说明就有三大张。这还不算,他后来一想到什么就发来短信与我商讨,比如你看这个:“第四页提到的喝茶下棋,功夫茶似为工夫茶,烦查证”,他的解释是“我作为潮汕地区人都不清楚到底是哪个字的话,读者会笑话的”。这样的例子很多,他对标点也要一一校改,可以想见他有多认真。

  说实话,我做了这么多年编辑,这么认真的作者还是第一次见到,很多教授都是把稿子丢给我们就不管了……而从他对书的态度,天分加努力,所以他的棋能达到这样的程度我一点都不奇怪。

  可以说,我最早约他写书也就觉得银川写自传会是本好书,可以卖得动。而早十年出版的话,此书至少印几万册了,毕竟当时网络不发达。现在的话,虽然网络对出版业影响很大,但我依然觉得这本书能成为传世的经典作品。我觉得我能够等他十年,逼出这么一本好书,三生有幸。

  采访手记

  许大师文笔清新淡雅

  在一般棋迷心中天才是个神秘的字眼。天才少年是如何长成的?他们和一般人又有何不同?说实话,我一直以为像许银川这种“最年轻的大师”这类的人一定从小就是出类拔萃,早早就是被幸运之神所青睐的人。

  去年在浙江永嘉采访象甲联赛时,许银川就向我透露他正在写自传,一年之后在杭州,他告诉我书终于写完了,正等待出版。而我也有幸提前拿到了书稿,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原来,许特大小时候也很普通啊,也只是个恋家、爱哭、也会自卑的小孩子而已,家庭条件也很困窘。而如果不是一些机缘巧合,如果没有遇到一路走来所遇到的一些人,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自己的努力,他也不会成为今天的许银川。不知怎么,这让我松了一口气。至少,棋迷中的年轻父母或准父母们看了这本书一定会有很多感触的。

  别的读后感也有很多,许特大谦称自己不擅文字,但其实他的书清新自然,恰到好处地展示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前半部分叙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更是生动有趣,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淡雅的意蕴。书中还穿插着许多潮汕地区的文化习俗,读来也极长见识,文字功底也大有“山高水长”之感。

  目前,许银川已经在着手准备写第二部,记录时间从1999年到现在。他同时也听取了记者“写博客”的建议,“每天写一点记录一下当天做的事和心情,这样日积月累,也不至于像这次一样很多事情回忆不起来很痛苦。”其实,作为一名跑棋的记者,我也私心地希望古力等优秀的年轻棋手能多做积累,想将来能看到他们的自传,也希望读到李昌镐、李世石自己写的自传,正如许银川在自序里所言,“出一本书,表达自己对于棋艺的理解以及人生的感悟,也是一名棋手应尽的本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通】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