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樱花"怒放 日本成首支捧得世界杯的亚洲球队

2011年07月19日 10:11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北京时间昨天凌晨,女足世界杯决赛在德国上演。大赛经验丰富的美国队迎战首次杀入决赛的日本队。结果,在90分钟内双方1比1战平。加时赛双方又各进一球,比赛因此进入点球大战。结果日本队4罚3中,美国队竟然4罚1中。日本队以5比3获胜,第一次捧起世界杯冠军奖杯,这也是亚洲球队第一次获得该项锦标。

  多次绝处逢生 终于笑到最后

  此前日美两队曾交战24次,日本队以21负3平处于绝对下风。实力上的明显差距让日本队在比赛开始后就一直处于被动,但她们总能化解美国队最后的射门,就连球门柱好像也站在日本队这一边,比赛前30分钟,美国队就有两脚射门打在门柱上。第68分钟,美国队终于进球,替补出场的13号摩根左脚抽射,皮球飞入球门右侧死角,美国队以1比0领先。就在最艰难的时候,运气的天平又偏向了日本队。第80分钟,美国队禁区内防守失误,宫间绫抓住机会破门,帮助日本队扳平比分。

  进入加时赛,美国队头号射手瓦姆巴赫在104分钟时头球破门,让美国队再次领先。然而顽强的日本队在第116分钟时依靠队长泽穗希的进球,不可思议地再次扳平。接下来的点球大战,对美国队来说简直就是噩梦,除了第2个出场的瓦姆巴赫罚进点球外,劳埃德、希斯和波克斯主罚的点球都被日本队门将海堀步美扑出。而日本队除了隆里佑季罚失点球外,宫间绫、阪口梦穗和熊谷纱希都是一脚命中。最终,日本队通过点球大战5比3力克美国队,历史上首次捧得世界杯冠军。

  核电站下岗工和收银员组成的冠军队

  日本女足的成功鼓舞了全亚洲,但却无法掩盖女足队员待遇差的现状。过去,中国球迷都知道中国女足姑娘的工资和奖金不及男足的十分之一,这一点在日本女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支日本女足的大多数国脚都在日本国内的女足联赛效力,她们的薪酬少得可怜。就算是比较富裕的女足俱乐部,球员的月薪也只有10万日元(约合7400元人民币)。日本球员要靠这份薪水支付房租、伙食等全部开支。为了省钱,有球员甚至自带盒饭去参加训练。更不可思议的是,大多数日本球员习惯夜晚训练,因为她们白天要打工赚钱。

  近年来日本经济不景气对女足运动影响很大。例如日本队核心球员泽穗希在神户队效力,她的年薪为360万日元,甚至不如日本最普通的工薪阶层。而在与德国队的4强争夺战中攻入制胜球的丸山桂里奈和鲛岛彩,都曾效力于东京电力队,她们同时还是东京电力公司的员工,工作岗位就是福岛第一核电站。东京电力公司为女足球员提供每年500万日元左右的生活补贴,这在日本女足联赛中已是超高待遇。今年3月日本发生海啸,东京电力队在核电事故发生后终止了活动,球员们只能各奔东西。鲛岛远走美国,丸山在日本的千叶联队继续踢球,但收入微薄,她不得不在超市、便利店做收银员赚生活费。

  即使是获得世界杯冠军,日本女足也很难得到与男足相等待遇的奖金。据悉,日本足协制定的世界杯奖金中,男足的冠军奖金为3500万日元,而女足只有150万日元。男足此前在南非世界杯上每场胜利可得到200万日元,而女足每赢一场球只有10万日元。

  “镀金铁人”泽穗希

  能够两度落后又两度在最后时刻扳平比分,日本女足向全世界诠释了什么叫不屈不挠。在23名日本球员中,33岁的泽穗希居功至伟!

  1993年,15岁的泽穗希就入选日本国家队,至今为国家队效力166场,打入79球。16岁时,泽穗希就在1995年的瑞典首次亮相世界杯赛场。此次也是泽穗希连续第5次征战世界杯。随着女足世界杯大幕落下,素有“女铁人”之称的泽穗希在本届世界杯上变身“金人”,她不但率队夺得最终的金杯,还众望所归地夺得了代表最佳球员的金球奖,并凭借6场比赛中打入的5个进球将金靴奖揽入怀中。泽穗希说,她现在的目标是完成200场国家队比赛记录。

  2011年女足世界杯各奖项:

  冠军:日本队

  亚军:美国队

  季军:瑞典队

  金球奖、金靴奖:泽穗希(日本 5球)

  银靴奖:玛塔(巴西 4球)

  银球奖:瓦姆巴赫(美国 4球)

  金手套奖、铜球奖:索洛(美国)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彧】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