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深圳市委书记:创新理念迎大运 实现城市新跨越

2011年08月09日 10:4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8月12日将在深圳拉开帷幕。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座年轻而富有创意和活力的城市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即将开幕的大运盛会将有何新意?大运筹办过程给深圳带来什么变化和影响……

  在深圳大运会即将开幕之际,深圳大运会组委会副主席、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深圳全市上下已经准备就绪,不仅一批现代化的运动场馆、完善的技术设备和训练有素的运行团队全部到位,而且借助筹办赛事,深圳提升了城市功能,优化了城市管理,改善了人民生活。

  与北京奥运和广州亚运“不一样”的办赛之路

  新华社记者:在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相继成功举办之后,深圳大运会的筹办工作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王荣: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巨大成功,充分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奥运会和亚运会的成功经验,进而创新提炼出“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的核心理念,希望对重大国际活动举办模式有所改革、创新。

  此次深圳大运会开幕式将围绕“回归体育、回归仪式、以大学生为主体”,不攀比排场、不攀比投入、不攀比豪华,不搞烟花表演。闭幕式的场地确定在深圳“世界之窗”主题公园举行,开创了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在主题公园举办闭幕式的先例,以公园的国际化定位切合大运会“世界性”特色。

  在火炬传递方面,除火炬实体传递外,大运会还在全球大型体育赛事中首次开展火炬“虚拟传递”,如今参与网民总人数已突破940万。

  虚拟火炬传递形式新颖、时尚,传递规模和社会反响远远超出预期。

  在志愿服务方面,我们把“举办大运盛会”与建设“志愿者之城”相结合,构建由赛会志愿者、城市志愿者、社会志愿者组成的志愿服务体系。众多义工“红马甲”活跃在城市各个角落,818个“U站”为市民和游客排忧解难。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的“小手拉大手,志愿迎大运”活动,不仅带动了近90万家长参与志愿活动,而且把文明的种子埋到了青少年心中。

  新华社记者:在办会模式方面,深圳大运会是否探索出一些筹办重大活动的新机制?

  王荣:我们将赛事筹办与赛后利用紧密结合,既保障赛事又服务发展。大运会的场馆建设和设备利用“能改不建、能修不换、能租不买、能借不租”,60个正式场馆中新建的只有22个,其余近2/3都是对原有场馆进行维修改造;很多场馆和运行团队的办公设施和用品都是临时租用,或是直接从相关单位借用,大大减少行政运行费用。

  我们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企业力量,减少政府的直接投资。大运会开幕式所在地深圳湾体育中心由华润集团投资建设,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提高了建设效率。大运会尚未开幕,其商业演出的预约已经排到年底,消除了场馆利用的后顾之忧。

  运动员赛会期间所住的大运村与深圳信息技术学院同步规划建设,赛后大运村将作为学院的校园和学生宿舍使用。还有11个新建和15个改造的大运场馆位于学校范围内,大运赛事结束后将转交学校使用。这样“一举两得”,既节俭又实用,避免了赛后可能出现的场馆空置等遗留问题。

  筹办世界大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新华社记者:2006年5月,深圳公布申办大运会口号“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这5年来,筹办大运会对深圳的国际化产生了什么样的推动作用?

  王荣:2007年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把举办大运会作为最佳舞台,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向世界展示特区人敢为天下先的形象,展示深圳开放、多元、包容、创新的城市品质,展示深圳乃至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辉煌成就。

  去年5月,我们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战略目标,但客观上深圳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不是体现在“硬件”上,而是更多体现在“软件”上,特别是在城市的国际化氛围、国际知名度、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深圳与世界先进城市差距还比较明显。

  我们即将迎来有“小奥运会”之称的大运会,这为深圳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提供了重大机遇。152个代表团、超过12000名运动员和随队官员报名参赛,规模在大运会历史上是空前的,也是深圳建市以来举办的最大规模综合性国际赛事。

  更何况,深圳大运会期间的国际交流十分密集。国际大体联换届代表大会也将在深圳召开,新一届的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将在这里产生;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将有来自国内外的200多位大学校长围绕高校办学模式、现代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研讨;世界青年联欢节、中欧青年论坛、世界大学生沙滩音乐节等众多青年交流活动也将陆续展开。

  因此,在大运筹办过程中,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海内外集中展示深圳改革开放的窗口形象、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魅力和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城市形象。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通】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