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冬运会参赛规模看似火爆 实际冰雪项目仍为冷门

2012年01月10日 09:31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冬运会雪上赛场又出现了严重摔伤事故,一名U形槽运动员在做腾空动作时不慎摔下,颈椎严重受伤。事实上,在比赛现场,运动员做空中动作时,场外的父母心里则是“拔凉拔凉”的,因为实在太危险了。但在雪上赛场旁边的对外开放雪道上,却依然是人流如织,动作熟练的滑雪爱好者照旧从最高端风驰电掣下来。这种冰与火的对比,在本届冬运会上格外明显。

  火热的“借壳”

  藏不住冰冷的现实

  本届冬运会是历届参赛规模最大的一次,报名参赛的代表团数量由上届的35个猛增到43个。

  与代表团数量的增长幅度相比,冬运会的参赛人数却没有显著变化,本届1067名参赛选手只比上届多了50人。相比较本届增加的15个小项,这个数字微不足道。

  本届冬运会可谓是有史以来具有“分水岭功效”的一届——从过去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赛事,到如今变身为真正的全运会级别赛事。而由于这个转变,也让本届冬运会的场内、场外变得火热。仅仅从报名参赛的规模来看,就显示出各地体育部门对这届冬运会的重视程度。

  除了传统双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地方队外,西北地区的内蒙古、新疆也都有不少队伍参赛。南方城市尽管大部分依然缺席,不过还是有青岛、宁波以及香港和澳门的代表团参赛。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代表团已经是连续三届参赛,他们参赛的都是本土运动员,参赛就是源于内心对于冰雪运动的“火热情感”。

  但各地方对冬运会的这份“火热”还是无法掩饰冬季项目依然存在的“冰冷”。本届冬运会参赛队伍猛增的最大贡献主要来自内蒙古和新疆。南方队伍依然只有4支,传统体育强省广东没有参赛队,另两个体育强省江苏和山东只有宁波和青岛两支队。而且这些代表团参赛人数和项目更是“单薄”,不少代表团只有几名选手,或是只参加一个项目的争夺。例如完全具备开展冬季运动条件的北京市代表团只有5名运动员,只参加花样滑冰一项比赛。宁波代表团只有冰壶队,青岛代表团则只钟情于短道速滑。

  此外,各地代表团的参赛运动员中其实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来自黑龙江和吉林。如宁波和新疆的冰壶队都是从哈尔滨二队中借来的,而赤峰冰球队则是由长春业余爱好者组队,青岛短道速滑选手来自长春。据一些教练介绍,因为黑龙江和吉林代表团中,一线队员占据了参赛名额,其他运动员就丧失了参赛机会,因此只能纷纷“借壳”,而非传统冰雪运动省份也乐意“被借壳”,毕竟多了获得冬运会奖牌的机会。

  争金难免“火花四溅”

  受伤让人“心生寒意”

  空中自由式滑雪冠军程爽说,自己的母亲看比赛时从不敢睁眼,直到自己安全落地才敢睁眼,“我妈妈说,一直害怕我会摔倒受伤。”

  冰雪项目的比赛向来都是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争夺,本届冬运会更是如此。由于关系到全运会成绩,所以两省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比拼非常激烈。在短道速滑赛场,这种竞争格外明显。短道速滑与其说是比速度,倒不如说是比战术配合。在今天女子短道速滑500米的比赛中,七台河队的范可新夺冠,亚军刘秋宏来自牡丹江队,两人同属黑龙江省。“今天我与秋宏姐的配合很好,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范可新说。刘秋宏也说:“教练安排的就是保证处于第一道的选手夺冠,我们的目的就是确保金牌。”从两人的话就能感受到黑、吉两省的争金过程多么“火爆”。

  与赛场上的火爆场面相比,场外的教练和观众则是有“火”有“冰”,自己的弟子夺冠后,教练们甚至会隔着护板将队员抱起,而失利的教练们则只能悻悻地离开,毕竟失利意味着希望只能放在下一个四年了。心里火热的还有那些看到“子弟兵”夺冠的当地观众,而心里“发凉”的观众中不乏运动员的亲人们,倒不是失掉金牌让他们失落,而是看着运动员们遭遇的辛苦和危险,让他们心生“寒意”。雪上比赛这几天就连续出现运动员受伤事故。今天在U形槽比赛中乌鲁木齐队选手翟越颈椎严重受伤,前天通辽代表队的一名运动员在观看单板比赛并帮助队友保管衣物时出现意外的右膝髌骨脱位骨折,十字韧带撕裂,需要接受手术。

  值得一提的是,运动员的受伤丝毫没有影响那些正在练习滑雪的爱好者们的热情。据悉,吉林北大壶雪场去年接待滑雪游客10万人,年增长30%,而全国有大小雪场450家,中国潜在滑雪爱好者达到1000万人。

  场内外的“冰与火”的还有媒体的“火热”采访与有关方面的“冰冷对待”。周洋是本届冬运会最被关注的明星,这从短道速滑比赛时纷涌而至的记者就能看出。不过对于周洋的参赛动向,至今从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到当地代表团都没有一个正式说明,这也让“周洋到底参加什么比赛”成为本届冬运会最大的谜。(记者 白志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彧】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