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叛逆精神不再 韩寒第二部电影与父辈和解

2017年02月09日 09:28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 

  因为一首被网友认定为“直男癌”的宣传歌曲,《乘风破浪》在上映前陷入百口莫辩的舆论深渊,甚至差一点让票房玩完。这一失败的宣传事件也再一次提醒中国电影人,在营销宣传上创新可以,但一定要预想好可能出现的舆论反响,并做好危机公关。

  抛开舆论风波不谈,在《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乘风破浪》《大闹天竺》春节档四部大片中,单就电影整体完成度而言,《乘风破浪》是最好的。尽管从故事结构和叙事冲突上,它与《新难兄难弟》《回到未来》等片都是主人公穿越回过去与父母相逢的故事,难免让人觉得有抄袭之嫌,但从故事内核上,该片仍然是一部韩寒个人风格明显的电影。

  韩寒17岁便顶着“少年才子”的头衔成名,随后,七门学科不及格、退学、拒上大学等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行为让其饱受争议,韩寒也以一个叛逆者的形象成为许多年轻人心目中的意见领袖。当有的观众还期待他在片中表达观点时,殊不知韩寒早已三十有四,当年那个飞驰少年,如今已步入结婚生女的“哀乐中年”,很少写作,微博里也不再“炮轰”。正如许多评论所言,被人认为具备弑父精神的韩寒,在该片中完成了一场与父权的和解。

  片中男主角徐太浪出生时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六年后才从监狱中放出,从此酗酒无度,对他的教育也非常粗暴。在这种破碎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徐太浪,很容易产生对父亲的厌恶心理,再加上他后来从事赛车,更不被观念保守的父亲理解。二人在人生规划上的背道而驰,加剧了父子间的矛盾。然而,当徐太浪回到那个属于父亲的上世纪90年代,当他亲眼目睹父母之间的温暖恋情,父亲对兄弟的热血情谊,父亲有点幼稚和滑稽的理想主义时,他突然理解了父亲,也理解了父亲所代表的上一代人。

  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理解,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当我们年轻而充满热血时,很容易瞧不上父辈,觉得他们落后、顽固、跟不上时代。那时,我们的理想是远方,是自由,是出去打拼就能闯出自己的天地。但当理想被现实冲击得头破血流时,大家会在衰老中慢慢变成上一代人,此时,我们方才理解我们的父辈。其实,谁人都有少年时,但多数人最终会被时代抛弃。

  与韩寒的上一部电影《后会无期》相比,《乘风破浪》在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后会无期》基本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叙事散漫,全靠段子和金句撑起全片。但《乘风破浪》已有一个相对圆满流畅的故事,而且韩寒让它变得足够有趣。更难得的是,这种有趣很多时候并不是靠段子,而是因为戏剧冲突形成的喜剧效果,比如徐太浪得知自己亲生母亲身份的那段戏。在场面调度和画面上,该片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徐太浪车祸前的闪回,全部采用主观镜头,非常生动;片中的赛车片段也相当精彩,车辆在狭窄小道里穿梭的画面看得人提心吊胆。此外,对江南小镇风情的展现,也让我们见识到韩寒的审美功力:白墙灰砖、河网密布,美得真实,又带有一丝惆怅,与影片风格很搭。

  尽管《乘风破浪》并未塑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剧本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一般穿越题材的故事里,穿越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历史,但徐太浪明明知道父母后来发生的惨剧,并没有试图做出任何努力改变。不过,这只是韩寒的第二部电影,留给他的时间还很多。

【编辑:唐云云】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