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观念催生变局 节能环保一车多能将更受欢迎

2012年05月29日 15:56 来源:中国质量报 参与互动(0)

  目前,尽管我国相关政府部门正在积极引导促进小排量车、环保车型和经济适用车型的消费,北京甚至出台了摇号购车这样的政策。但我们看到,大型豪华车、SUV等用途单一、能耗巨大的车型依旧受到热捧。多元趋势下,汽车消费观如何转变?5月24日,在《汽车商报》主办的第二届家用车新趋势研讨会上,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李稻葵等共聚一堂,就当前车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汽车选择有更高要求

  如今,汽车作为大众消费品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随着用车需求的多样化,一个家庭拥有几款功能不同的汽车变得普遍起来。“人们在享受汽车便利的同时,汽车引发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既有老问题,更多的是新变化。”汽车商报社社长杨志军表示,“这种变化对我们的汽车消费观念、汽车使用环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人们在享受汽车带来便利的同时,汽车引发的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徐长明在研讨会上表示,2010年美国汽车保有量是2.5亿辆,而去年美国的石油消费是8.5亿吨。预计中国在2020年达到2.6亿辆,届时石油消耗将达到美国水平。中国人口巨大,那就要消费更多的石油。除非采取大力发展节能汽车等措施,否则中国的资源是支持不住的。有分析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石油储备只有1.1亿桶,如果海湾地区石油供应中断,我们只能坚持46天;而美国可以坚持420天,欧盟是238~250天,日本210天。石油55%的对外依存度已经到了警戒线,汽车业又是石油消耗的大户。可见,在油价居高不下、中国油源供应风险大的情况下,支持引导购买和使用节能汽车,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那么,对于未来中国汽车的出路,徐长明认为,第一是不限制购车,但应该鼓励汽车小型化;第二是发展燃油经济性比较好的车;第三是要一车多用,一辆车要既有轿车的舒适性又有MPV的多功能性。

  多功能车被市场看好

  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凸显,同时车市进入缓步增长时期,中国车市已面临变革与挑战。在这一情况下,只有紧跟节奏加强自身实力才能掌握先机,获得市场主动权。

  善于捕捉市场动向的广汽丰田于去年年底首发FUV逸致,作为家用多功能车型的代表,上市后引起了大批媒体及消费者的关注。该车的最大特点是“三车一体”、“一车多用”,它综合了轿车的燃油经济性和舒适性、MPV的大空间和多用途、城市SUV的时尚动感外观和高安全性于一体,可以说恰好迎合了当下的购车需求,特别是在当前家庭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下,逸致的空间设计、能耗水平和安全配置,更加能够满足一个家庭当下以及未来的综合需求。

  像逸致这样多功能的车型在此次研讨会上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事实上,在去年汽车商报主办的“回归实用——2011家用车发展新趋势研讨会”上,就有专家认为,FUV逸致是一款平衡了轿车、MPV、SUV车型多种功能的新车型,一辆车就能满足多种需求。譬如之前,上班可能开轿车,周末外出郊游,可能开SUV。但现在,不仅上班可以开FUV车型,商务接待和周末出游,也可以开FUV车型,等于省下了两辆车的钱,但同样确保了生活和工作的便利性,而这也是现在当前适合汽车消费趋势的。

  社会责任引导消费观念

  尽管市场上既有符合时尚、环保、多能的产品,也有潜在需求客户,但在一些跨界人士看来,要想在短期内激发这个市场并非易事。

  “大家的价值观还需要一个过程。”作为一个跨界人士,知名时装设计师马艳丽告诉记者,她身边就有一些人,因为面子、显富而选择了豪华车、大排量的车。但她感觉更多的人开始思考:我需要什么样的车,这样的车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作为普通的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是什么,是不是考虑汽车对环境和家庭会带来什么。

  李稻葵也表示,中国越来越感受到资源的约束,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它的影响面会越来越多。中国更需要倡导理性消费、环保消费和前瞻消费,购买汽车不仅是享受,更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节能环保、一车多能将会成为中国车主的选择。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一车多能”的产品,中国市场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薛旭建议,一个新的概念的产品在市场推出来的时候需要“双重营销”,一种是大众传播营销,这是在塑造新的品牌概念和新的品牌形象,但是不易直接促成消费者购买。另外,在进行大众传播的同时必须安排小众传播,针对特定的示范人群开发创新使用者,把他们的体验、使用情况在互联网和媒体上大量传播,从而让大家形成一种心理暗示,使大家感受到整个社会的消费的文化的趋势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 本报记者 张海燕

【编辑:陈鑫】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